摘要:單單以三國時代結束的數據爲依據,蜀漢滅亡時人口爲90多萬,東吳滅亡時人口爲230萬,而曹魏的人口是430萬,曹魏的人口比吳蜀兩國想加還多出一大截。在古代社會,人口代表着生產力,代表着兵源,代表着國力,可以說,曹魏對於吳蜀兩國的實力優勢是碾壓性的。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每一個對三國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心裏都有答案。從實力上講,魏國確實比吳蜀兩國強上很多。東漢十三州里,魏國手裏有九個,而吳蜀加在一起只有四個。雖然從疆域面積上看,吳蜀加起來和魏國差不多,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在古代,決定國家實力的根本元素是人口,而魏國的人口比吳蜀要多上很多。在三國曆史上,有很多關於東吳的記載是東吳將領去抓山越野人來補充人口,因爲東吳的人口實在是太匱乏了。
從地圖上看,東吳佔據了今天的江蘇南部、安徽一部和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的全部,後期佔領了荊州還佔據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這些地區大多是人口密集區,怎麼會缺少人口呢?
但是在三國時代,這些地區還真的是缺少人口的。東漢末年的主要農業生產區依然集中在黃河流域,由於人口衆多,中原地區的政區劃分很密集。而南方由於人口稀少,一個郡縣通常要佔據很大一片地方,就這樣人口還是遠不如北方的同級別單位。東吳將領抓捕山越人的地區,居然是現在的浙江與福建,可見在三國時期,東吳除了長江流域以外,其他地區都是沒什麼人口的。
北方人口南遷,是從西晉永嘉之亂纔開始的,而且只是初步轉移到了長江流域,至於兩廣流域,直到宋朝都是發配人的地方。 東吳如此,蜀漢也強不到哪去。
比如在蜀漢和曹魏歷史上爭奪數次的上庸郡,堂堂一個郡,人口居然只有兩三萬,連北方一個縣都不如。 在蜀漢疆域內,人口密集區只有成都平原的一小塊,其他大部分是野蠻人居住地或者乾脆就是無人區。
由於人口稀少,蜀漢根本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隊,連劉備東征發動夷陵之戰時,都需要派人去南蠻,讓蠻王沙摩柯帶兵助陣。 而曹魏的情況,則比南方要好很多。
單單以三國時代結束的數據爲依據,蜀漢滅亡時人口爲90多萬,東吳滅亡時人口爲230萬,而曹魏的人口是430萬,曹魏的人口比吳蜀兩國想加還多出一大截。在古代社會,人口代表着生產力,代表着兵源,代表着國力,可以說,曹魏對於吳蜀兩國的實力優勢是碾壓性的。
那麼,曹魏爲什麼沒有很快的滅掉吳蜀,而是用了六十多年呢?首先,吳蜀的地理優勢巨大。 用曹魏謀士劉曄的話說就是——“吳蜀兩國,山川依託,有急相救”。
吳蜀兩國的地理環境雖然不利於進攻,但對於防守卻是非常有利的。東吳依託的是長江天塹,曹魏水軍戰鬥力不如東吳,根本無法渡江。赤壁之戰及後來的曹丕伐吳都屢次證明了這一點。最後曹魏滅吳,也是從長江上游出發的,不是從北方打來的。 而蜀漢也有自己的完美屏障——秦嶺。
八百里秦川,雖然對於出師北伐極爲不利,但對於防護蜀地則是非常有利的。只要堵住幾個要塞和關隘,敵人很難偷渡。自古以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對於行人來說尚且如此,對於軍隊來說更是這樣。鄧艾滅蜀時偷渡陰平,是做好了死在路上的準備的。
而曹魏在地理上則沒有太大優勢。由於曹魏佔據的大多數爲平原,導致他們幾乎無險可守,東吳和蜀漢都可以隨時出兵攻打他。而且,曹魏不僅要面對南方的敵人,也要面對北方的敵人。遼東的公孫家族,北方的烏丸、匈奴,西方的羌族等,都對曹魏的安全構成威脅。
因此,曹魏地盤雖大,卻始終需要分兵把守。總兵力雖多,卻始終無法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與吳蜀陷入長期僵持中。
其次,吳蜀兩國政治狀況較優。吳蜀兩國雖然只是歷史上的割據政權,但從根基上講,兩國根基打的都很牢靠,在建國中前期都比較有活力。 蜀漢方面,劉備自帶漢室正統的光環,而且帶來了中原和荊州的一票精英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雖然劉備去世時蜀漢經受了一連串的沉重打擊,但劉備的繼任者諸葛亮卻是個不世出的奇才,很快穩住了大局,並積極進行北伐。在諸葛亮當政的十幾年裏,蜀漢以弱小的國力六次進攻你曹魏,這時候得曹魏,根本不會想怎樣滅亡蜀漢,只想着不要讓諸葛亮再北伐了就好。諸葛亮死後,繼任的費禕、姜維等人也都是名臣良將,他們保證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蜀漢的安全。
而東吳方面,孫權本人是經歷了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的老油條,不盡能力強,而且相當長壽,活了71歲才死。他不僅熬死了曹操劉備,甚至熬死了曹操的兒子曹丕,直到曹操的孫子魏明帝繼位,他還在任上。對於這位赤壁之戰破曹操,夷陵之戰敗劉備的老油條,侵犯東吳自然是沒影的事情。
反倒是魏國這邊,政治情況最爲混亂。從魏明帝去世以後,司馬家族就逐漸開始展露馬腳,陷入了和曹氏家族的爭權奪利之中。司馬懿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架空曹氏,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淮南三叛,遼東反水。爲了鎮壓這些地方反叛勢力,司馬家族進行了長久的鎮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忙於政治鬥爭,根本無力南征。而最終吳蜀滅亡時,三國的情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是曹魏內部,滅蜀戰爭時,司馬炎已經基本平定了國內所有的反對派,徹底架空了曹氏皇族。所以他敢放心的把大軍交給鍾會等將領。
此時的北方生產已經恢復,一旦曹魏統治階級內部達成統一,曹魏的國力優勢立刻就顯露出來了。而此時的蜀漢,已經在劉禪的統治下變得烏煙瘴氣。由於費禕等名臣的去世(或被刺),蜀漢的政治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態。隨着劉禪寵幸宦官黃皓,姜維等明將排擠,逐漸遠離了權力中心。蜀漢朝廷中也充滿了阿諛奉承,貪生怕死之輩,因此在魏軍殺來時,中央朝廷一片投降之聲,反倒是地方上有一羣猛將不願意投降。
而東吳方面,孫權晚年,東吳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內訌“兩宮之變”,陸遜就是因爲涉及到這次鬥爭而被孫權逼死。孫權去世以後,東吳接連發生外戚專權、宗室亂政和宮廷政變等戲碼,加上國內士族日益強大,讓東吳變得也是烏煙瘴氣。 而到了末代皇帝孫皓這裏,此人殘忍荒淫,對子民敲骨吸髓,極其嚴苛,因此在國內人心喪盡。西晉大軍一來,百姓官員望風而降,寧願投降也不接受孫皓的統治,這樣的政權,又豈有不亡之理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