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了解東漢末期至三國時期爲什麼那麼多讀書人能夠通過很輕鬆方式的進入到各大單位裏面去當智囊團,我們就要先了解一下當時的官員考覈制度以及整體的教育體系,才能夠探尋出三國時期謀士的重要地位。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整個教育過程中,有兩個特別厲害的家學,一個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他的學生中有三個很厲害的:孔明、龐統和徐庶。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爲三國。” ——《三國演義》


圖片爲《新三國》電視劇海報

東漢末期至三國時期的教育機制

要了解東漢末期至三國時期爲什麼那麼多讀書人能夠通過很輕鬆方式的進入到各大單位裏面去當智囊團,我們就要先了解一下當時的官員考覈制度以及整體的教育體系,才能夠探尋出三國時期謀士的重要地位。

東漢時期是以官學和家學組成的教育體系,並逐步的發展成爲以太學爲主的官學、以士族爲主的家學和以名士能人爲主的私學。東漢時期的士族發展非常快速,特別到了東漢末年,朝廷的弱勢直接導致了官學的沒落,家學和私學興起,士族化家族化的教育更加明顯,在各大軍事集團裏面的謀士很多都是代表着相應的士族利益。

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整個教育過程中,有兩個特別厲害的家學,一個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他的學生中有三個很厲害的:孔明、龐統和徐庶。另外一個是潁川荀氏,並出了荀彧荀攸叔侄兩大謀士。當然,另外一個新興的家族家教也很厲害,就是曹操家族,一家人就出了代表建安風骨的曹氏三父子。

三國是理想和實踐相結合的最佳時期

三國處於戰亂時期,其教育體系並不是最好的,特別是官學,直至曹魏時代纔開始慢慢的恢復官學體系。但是,三國時期的實踐機會確實最好的,但凡是聰明睿智胸懷天下的名士,基本上都有一展手腳的機會。

三國時期羣雄並立,對於謀士的需求可謂是空前的旺盛。每個會帶兵的不管此人是善是惡,是否正統,都是有謀士爲他出謀劃策,比如呂布身邊的陳宮,袁紹身邊邊的沮授和審配,以及東吳孫權身邊的魯肅等等。我們這次來看的是兩個著名的謀士案例。

三國時期要推選第一謀士的話,很多人都會選諸葛亮同志。諸葛亮的自帶兩個標籤,一個是水鏡先生的學生,一個是他老婆是荊州四大家族之一的黃家,他本身也是和這四大家族多少有些關聯。有背景有學識,當然就會有人來招募了,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就亮出了謀定天下的《隆中對》,在之後輔佐劉備三分天下,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了實踐之中。

要推選出最聰明謀士的話,相信賈詡先生不會落選。和孔明先生坐等邀請出山不一樣,賈先生的實踐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沒有華麗的背景,沒有絕對的忠誠,憑藉自己的才智和聰明,不管在哪裏都混的風生水起。先跟董卓,再助李傕、郭汜,轉投張繡,最後奔曹操。所跟之人皆爲梟雄,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在各大勢力之中周旋併成功的幫助到各位老闆。賈詡更多的不是治國之略,而是軍事和謀略專家。

在三國時期的60年裏,真正屬於三國時代出生並生長的謀士不多,更多的是東漢末期所留下來的人才。然而,三國卻給予了這些人才足夠的發揮的空間,塑造出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