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参照阿里巴巴的回归方式看,政府呼吁的是“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而蔚来从上市后股价一度腰斩,估值相对较低,且与阿里在公司体量、社会影响力上都有巨大的差别。对于中概股回归存在的风险与特点,景林资产合伙人蒋锦志曾这样说道:“公司在哪上市本身并不重要 关键看公司本身是否优秀”,因此对于蔚来,不管是首次IPO,还是重回国内,上市这种融资途径也只能短期应急,无法从根本解决企业面对的问题,蔚来的路真的还有很长。

不排除蔚来国内IPO!

 

这是上周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答投资者问时“无意间”释放出的一个信号。说他“无意”,是因为会议结束后,李斌就谢绝了外界与媒体有关蔚来国内上市内容的一切采访和提问;蔚来汽车官方也没有正式针对“回归打算”做进一步答复与回应。“回国”仿佛成了李斌在会上意气风发的一次畅想。

 

即便如此,铺天盖地的新闻仍佐证了蔚来回国上市这一可能的成立,并把直接影响,归结于不久前蔚来与合肥市政府签约这一“关联事件上”。一时间“国有资本左右蔚来回国上市”成了舆论最热议的话题。

 

不过在分析人士来看,国有资本作为投资方其实并没有引导企业回国上市的义务。回国上市本身,也很难为投资人带来直接收益或利好。积极地来看,蔚来回国上市,能够打通人民币融资渠道,但上市行为本身还是以募集资金为主要目的,意味着接下来蔚来仍需要外部资本支持才能继续走下去。因此,回国到底能给蔚来带来多大利好,就成了李斌暂时不愿向外界坦露的根本原因。

 

蔚来为什么要回来?能不能回来?怎么回来?看懂蔚来回国IPO之前,我们要先弄清这三个问题。


1

     



美股估值不及预期 蔚来无法直面特斯拉



就在李斌宣布“回归”消息当天,蔚来(NYSE:NIO)发布了截至到3月31日的2020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业绩。该业绩除了展现当前蔚来汽车自身经营情况外,更是疫情冲击后,中国造车新势力中较为真实的一份参考数据。

 

一季度,蔚来总营收13.72亿元人民币,环比下滑51.8%,同比下滑15.9%;毛利润率-12.2%;净亏损16.92亿元,环比收窄40.9%,同比收窄35.5%;交付3,838辆车,包括3,643辆ES6和195辆ES8;2020年累计交付6,993辆(截止5月1日前)。



可见在一季度的经营业绩答卷上,蔚来的成绩很不理想。尽管在报告期内,有无法正常开工带来的生产与交付制约;投资人的突然掣肘;高层黯然离去等诸多因素。但对于这家顶着“国内新造车一哥”名号的品牌来说,外界的期待显然更高。对此,李斌的回应简单又笼统:“疫情”。可如果把所有原因都归结于此,相比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来说,这种影响似乎有些厚此薄彼(参考:谁帮助特斯拉一季度销售增长32%?)。

 

这种经营不佳的情况成为外界评价蔚来“回国上市”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这种因素仅是隐性的影响,而持续经营不善所导致的公司在美估值过低,才是左右蔚来回国上市想法的真实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相比优质中概股企业,蔚来的股价与估值都难谈出色,这与李斌赴美上市的预期相差较大,更间接指向海外资本市场对蔚来还不认可”。


蔚来汽车创始人 李斌

 

数据显示,自2018年在纽约首次公开募股以来,蔚来汽车股价已经下跌超过三分之一。截止6月1日(以当日收盘价计算),蔚来汽车总估值为47.39亿美元,相比百度、网易、京东、携程等优质中概股来看,蔚来估值尚不及这些优质企业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由于特斯拉近年来发展的异军突起,致使海外资本市场对蔚来已经有了明确的参照目标,这对蔚来的后期发展就显得十分不友好。


 

因此,上述分析人士指出,一旦回归国内上市的规划得以实现,蔚来在充分打通国内资本融资渠道的同时,将进一步凸显自己“国内新造车一哥”的身份。这让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蔚来有望凭借这一身份得到更多外部力量的支持。届时,蔚来在资本层面的竞争对手也将从此前遥不可及的特斯拉,转向“小鹏”、“威马”这些竞争优势相对较弱的企业,为自己后期发展最大限度的积攒资源与时间。


2

     



“蔚来回国”与优质中概股回归的区别


 

既然回国上市的利好明显,那为什么蔚来还会舍近求远的去纳斯达克完成IPO?显然,当时的蔚来还不具备在国内上市的条件,甚至就连今天蔚来能不能顺利回国IPO也是一个未知数。

 

以A股条件为例,主板IPO采用“核准制”,即企业上市前需要经过监管部门审查,过程十分繁琐;这让早期很多新兴行业的代表企业迫于压力开始寻求海外上市。那如今又是怎样的契机让蔚来有了回国上市的打算?

 

在这场耗时不长的沟通会上,有一个十分微妙的细节值得关注。在李斌回应到蔚来中国具备在国内IPO的可能性后。蔚来CFO奉玮随即补充:“可能借鉴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的经验,实现两地上市”。对此行业人士猜测,这种表述,一方面强调了蔚来是迎合“中概股回归”这一政策呼吁的主动企业,另一方面也标榜了蔚来自身有望按照阿里巴巴的方式继续发展,从而值得投资者期待。


蔚来CFO奉玮

 

至于其中迎合政策的原因,我们还要从政府呼吁中概股回国的初衷讲起。时间回拨到两年前,2018年两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振臂一呼:“CDR解决了两地的法律管辖不一样,解决了跨境监管等问题,将有利于已经海外上市和从海外退市的企业回A股。”自此,中概股回归的政策口子得以打开,政府呼吁中概股回归的意向也正式确立。

 

在政府层面来看,优质中概股的回归一方面能满足企业多地融资、分散融资的需求,尤其可改善中国市场“核心优质企业”稀缺的问题,将对整体A股形成利好。因此呼吁企业“回国”显得迫在眉睫。此后,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相继亮相港股,百度、携程、58同城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有了回国诉求,中概股回归成为趋势。



如今蔚来在这一特殊节点提及回归,从形式上颇有一些“顺势而为”之意。因此有行业人士猜测:“疫情发生后,政府对刺激经济的诉求旺盛,不排除对继续有意回归的企业开放相应的条件,顺势回归也有可能为蔚来带来一定利好”。

 

既然如此,蔚来能顺利回归么?


如果参照阿里巴巴的回归方式看,政府呼吁的是“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而蔚来从上市后股价一度腰斩,估值相对较低,且与阿里在公司体量、社会影响力上都有巨大的差别;另一方面,在制度上,由于蔚来的企业特殊性想要回国上市,必须对一些现存问题进行规避。

 

例如,蔚来如果要回国IPO,公司的股权激励、资金的定向募集都将受到限制,但由于蔚来的企业特点,导致公司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竞争转换自己的资金投向,但是这些情况在A股几乎是不被允许的。而股权激励,不光蔚来,几乎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企业的一种日常标配,如何规避限制成了留给蔚来回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3

     



两地上市 蔚来有几条路可选?



不得不承认,优质中概股回归尚且存有难度,对于机制与自身条件都有待发展的蔚来而言就更加严酷。如果真如蔚来所说的那样,参照阿里实现美股+港股的形式能否行得通?又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可供选择,这也是蔚来回国前需要思考清楚的细节。

 

汽车预言家通过盘点多数回归案例后,将中概股回国基本归纳为三种情况:

 

(1)美股退市,重新寻求A股或H股上市

(2)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在A股、H股市场双重上市

(3)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在A股或H股市场第二上市

 

据蔚来内部人士透露,根据目前规划来看,蔚来不会选择在美国退市,而是希望选择两地双重上市的方式完成回归,并将港股作为首选目标。据了解,这种方式,也是现阶段大多数中概股回归的主要选择方式。原因则是由于考虑到私有化退市成本较高,且港股已经允许了以国内业务为重心的公司保留VIE架构进行二次上市等相关因素。


蔚来NIO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港股上市碰壁,不排除蔚来也会选择借壳的方式回归A股。事实上,“借壳”上市的方式在汽车行业中普遍存在,此前众泰、北汽新能源、永达汽车等汽车类相关企业都是以这种方式成功IPO。不过,一旦借壳成功,蔚来汽车的盈利能力也必将受到约束,且市场容忍的亏损期不会太长,否则还是会面临监管部门ST“加帽”的风险。

 

去年,蔚来创始人李斌在针对公司回国上市规划中,曾明确否认有“科创板”上市的想法,结合目前A股严苛的上市法规可以明确。如果不考虑借壳,蔚来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回归国内”。此前,有消息指出,A股IPO现阶段已经出现了“堰塞湖”现象,这对于执意回国的蔚来而言,显然是个不利的信号。



对于中概股回归存在的风险与特点,景林资产合伙人蒋锦志曾这样说道:“公司在哪上市本身并不重要 关键看公司本身是否优秀”,因此对于蔚来,不管是首次IPO,还是重回国内,上市这种融资途径也只能短期应急,无法从根本解决企业面对的问题,蔚来的路真的还有很长。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