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東方IC)

作者丨熊丙奇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長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獨立學院到2020年末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推動一批中央部門所屬和省部合建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率先完成轉設,其他獨立學院的轉設也要儘早完成。

對於獨立學院的轉設,有一些考生和家長“敏感地”意識到,這事關高考填報志願選擇高校。如果選對了,當前報考的獨立院校,很可能今後就轉設爲公辦院校;如果選錯了,說不定現在報考的獨立院校,今後會被撤銷。這些考慮有可取之處,也有過於功利的因素,而恰恰是這些功利因素,導致獨立院校很難轉設“獨立”。

考生在選擇高校時,不管是針對公辦院校,還是民辦院校、獨立院校,都應該分析學校本身的辦學質量、辦學條件和辦學特色。但遺憾的是,不少考生(家長)在選擇院校、專業時,往往只看學校的身份,或者“道聽途說”聽他人的推薦。基於此,有的獨立院校,就借用與母體校的關係,進行誇大宣傳,一些考生和家長也是奔着母體校的學歷光環去報考獨立院校。

我國早在2008年,就要求所有獨立院校,在五年內完成轉設,但到目前爲止,還有257所獨立院校。獨立學院不轉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屬於公辦高校“校中校”的獨立院校,是想繼續以獨立學院名義按民辦收取學費,轉設爲公辦校後,將失去大筆學費收入;有的獨立學院想獨立轉設爲民辦學校,但是母體校不願意放棄每年的學費收入提成,於是提出高額“分手費”;還有的獨立學院不願意獨立,擔心獨立後,離開了母體校這一“靠山”,招生、辦學會成問題。

概括而言,導致獨立學院轉設難的主要因素,不是教育因素,而更多是利益因素。利益因素直接影響獨立學院的健康發展和質量提高。當前,有不少人質疑獨立學院學費貴,但是,如果再進一步分析獨立學院學費的去向,就會發現收來的學費用到人才培養上的其實不多,有的獨立學院學費收入的15%~20%直接交給母體校,如果投資的社會企業還要求回報學費的15%~20%,那麼,用到辦學中的學費收入只有60%~70%,以學費標準一學年1.5萬元計算,用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培養費用大約只有一萬元左右(獨立學院辦學除學費收入外,很多沒有其他收入)。而根據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8年,我國普通小學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爲11328.05元,普通高等學校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爲20973.62元。一萬元還沒有普通小學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多。這樣的經費投入怎麼保障獨立學院的辦學質量?

因此,獨立學院轉設,不管是轉公,還是轉設民辦,對於獨立學院的發展來說都是好事。這意味着學校可擺脫多重利益關係,能更專注辦學。考生和家長在選擇獨立學院時,不必揣測哪所獨立學院可能轉設公辦,希望由此“佔便宜”。因爲一方面,獨立學校的轉設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在沒有確定轉設方案啓動轉設前,都很難準確說清獨立學院具體怎麼轉,另一方面,就是舉辦主體主要是國有資產的獨立學院,大概率會轉公辦,但是轉爲公辦後,辦學質量如何也難說。

在選擇獨立院校時,主要應分析獨立學院本身的師資情況、專業教育質量情況、畢業生畢業走向。一些考生和家長希望獨立學院不轉設,這樣可以繼續背靠母體校,然而,從獨立學院獨立發展角度看,依靠母體校表明並沒有形成自己的辦學品牌,而脫離母體校,獨立校園、獨立師資、獨立法人、獨立財務、獨立證書,有助於轉設後的學院真正“獨立”、“自主”。

在某種程度上說,獨立學院是“學歷社會”快速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產生的“怪胎”。依託母體校,藉助社會存在的旺盛學歷需求(最初階段的以二本分數獲一本文憑),獨立學院得以快速發展。爲此,治理這一“怪胎”,也就得拋開陳舊的“學歷社會”思維,母體校和獨立學院辦學者,不要再想着把獨立學院辦爲學店,靠發文憑賺錢;而考生在選擇學校時,必須首先關注自己究竟能獲得怎樣的教育,以提升能力來規劃報考選擇,這會促進學校辦學重視提高質量、辦出特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