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謝瑋 | 北京報道

一個既無區位優勢,又無交通和資金資源的貧困村,如何走出強村富民之路?寶雞市東嶺村用它40餘年的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

改革開放前,這個渭河邊上的小村莊人均只有3分河灘地,餓肚子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記憶。

如今,這裏的村集體擁有固定資產380億,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人均住房面積超過100平方米,戶均資產超過300萬元,成了衆人口中的陝西第一村、中國西部第一村、“全國文明村”。

這是一個怎樣的西部村莊?他們又走過了一條怎樣的共同富裕之路?

從集體作坊到千億企業,從貧困村到“小康村”

東嶺旗下崔木煤礦

“村東村西水汪汪,村前河灘白茫茫。半年糠菜半年糧,有女不嫁東嶺郎”。改革開放前,東嶺村是陳倉鎮聯盟村最窮的第六村民小組,人均只有3分地,許多人喫不飽飯。

1978年乘改革開放春風,東嶺辦起了黑白鐵皮加工鋪,可1988年一場乙炔爆炸事故,將村辦小廠推向了“散攤”的邊緣。危急時刻,一個村民挺身而出,他就是後來東嶺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黑記。

李黑記接手了加工鋪,到1994年時,企業產值已經過億元,固定資產達到2000萬元,成爲全市企業發展的典型。來廠子上班掙工資的村民越來越多,“菜農”“糧農”慢慢變成了產業工人。

然而,在小富即安、“分光喫淨”的小農經濟思想支配下,組企、村企矛盾加劇,成爲企業發展的最大阻力。

1994年,東嶺人借鑑摸索出“以企帶村,村企合一,共同發展”的新制度模式,徵得上級黨委、政府支持,探出了一條新路子,村委會班子成員也是企業班子成員、村上的可使用資源也是企業資源、村民成爲企業一分子。

1999年7月,第六村民小組被撤銷,設爲獨立行政村—東嶺村,李黑記高票當選村黨委書記、村主任。

1999年開始,東嶺集團股份制改造,李黑記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村集體是大股東。股權明晰之後,通過重組、兼併、參股等形式,東嶺集團快速完成了工業化,並逐步邁入現代企業行列,形成了國內、國際貿易,鋼鐵及鋅冶煉,礦產開發及煤炭採掘,房地產,金融投資,互聯網等多業並舉的綜合性集團公司。

如今,東嶺集團下屬企業遍佈上海、廣州、浙江、雲南、湖北等全國20多個省市,數量達到100多個。僅2017年,集團公司上繳的稅金就達到20億元,成爲陝西首個總收入過千億的民營企業。其中建材類鋼鐵貿易、鉛鋅貿易等位列全國第一。“東嶺”牌鋅錠、鋼材等成爲行業翹楚,“東嶺”品牌成爲全國著名商標,企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展現出極強的成長性,連續十六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行列。

“西府的名片,寶雞的浦東”

東嶺旗下略陽鋼鐵

緊扣“變革”兩字,始終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不斷調整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這是東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強勁的競爭力的“祕笈”。

上世紀末,一批國有企業因爲各種原因,陷入困境。爲此,國家開始深化國企改革。這個時候,已經在市場經濟中取得初步成功的東嶺企業,再次站到了風口上。

東嶺抓住市場機遇,以民營企業的身份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改制當中。

東嶺曾先後參與寶雞鳳縣鋅品廠、寶雞焦化廠、略陽鋼鐵廠、西安第一軋鋼廠、陝西省木材總公司等10多家瀕臨破產倒閉的國有企業改制工作,接收和安置上萬名國有企業職工,注入資金超過50億元,幫助這些企業起死回生。目前,這些改制的國有企業已經成爲所在區域內重要的支柱企業和納稅大戶。

據介紹,整個集團公司1.8萬多名員工中有近萬人來自上述國有企業。陝西省政府一位領導說:“在全省衆多企業裏,沒有哪家能夠超過東嶺集團對國企改制的貢獻。”

比如,曾煉出陝西第一爐鐵和鋼的略陽鋼鐵廠,是陝西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擁有上萬名職工,後因鋼鐵市場效益整體下滑,企業自身體制等問題,導致停產。爲了挽救企業,省國資委牽線,東嶺集團參與改制,先後注入幾十億資金,改造落後工藝裝備,對礦山開發和高爐、製氧、60萬噸棒材生產線及鍊鋼系統的改造,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環境,使略鋼重新恢復了元氣,月產量頻創新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東嶺傳統的優勢產業受到嚴峻挑戰,同行業許多鋼鐵、冶煉等企業在危機中紛紛倒下。面對危局,東嶺主動出擊,調整產業結構,壓縮過剩產能,加快轉型升級,在投入巨資進行技改升級的同時,把發展重點轉向礦產能源、金融投資、國際國內貿易等領域。

抓住歷史機遇,企業滾雪球般地發展壯大。2017年,東嶺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居全省第二。

近幾年來,面對國家擴大內需的新一輪戰略機遇,東嶺投資230億元,建設新東嶺城市綜合體。這使得寶雞這個西北城市有了203米的超高層地標性建築。

藉助這一項目,東嶺還引進了皇冠假日酒店、銀泰商業等一批國內外著名企業。據介紹,目前,這片面積上千畝的城市綜合體核心區中央金融文化商務區已經成爲寶雞最時尚、最繁華、最具活力的城市新中心,被當地人稱作“西府的名片,寶雞的浦東”。

拿分紅,住新居,讓更多人享受“村民待遇”

東嶺冶煉公司

企業做大了,村民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改革開放後,“村企合一、共同富裕”的發展模式,羣衆收入也隨之大幅增長,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

據介紹,目前村民的收入構成爲:一是股份分紅,改制時全村每家都有股份,每年堅持按20%兌現分紅;二是工資收入,全村95%的勞動力在企業上班,他們的工資收入從四萬到幾十萬不等;三是集體分紅,全村每人每年由村集體分紅,每人分紅3萬元。此外,男60歲以上、女55歲以上老人每月還有500元退休金;四是集資分紅,村民手上有些閒錢,交給企業用於擴張和建設,每年按10%的紅利分紅;五是租賃收入,村民把多餘的樓宇對外出租收益。由於有這些保障,東嶺村在發展中,無一戶掉隊。同時,東嶺每年從貢獻突出的企業員工中吸收新村民,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村民待遇”。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讓村民們像城裏人一樣住上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樓房,一直是李黑記當書記後的一種強烈願望。

1995年前,這裏的房屋大多是村民翻建的二層民居,兼有出租房。村莊排污不暢,供電不足,道路坑窪不平,髒亂差問題突出。2001年,東嶺邀請設計院專家對東嶺新村進行規化設計,先後投資9200多萬元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並建成全省首家“數字電視村”,成爲“省級綠色文明社區”。

2006年後,結合更大規模的“城中村”改造,東嶺投資10多億元,實施“東嶺新時代”、“東嶺國際城”住宅工程,使東嶺綠色文明小區樓羣達到34棟,徹底改變了東嶺村的面貌。

在配套公共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村裏又爲村民建造了休憩、觀賞、遊覽的蘇式“和園”,村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2012年,東嶺最後一塊宅基地退出歷史舞臺。與此同時,他們投資230億元,建起了寶雞市最時尚、最現代、最氣派的新東嶺城市綜合體。至此,東嶺真正實現了從農村到現代城市的大跨越。

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爲路徑、實現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東嶺村打了翻身仗,走出了一條立足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子。

責編:呂江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