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們都說,孩子大了,逆反的孩子管不了。只要孩子想表達自己的一點意見,家長通常都會說:“小孩子你懂什麼。

十一二歲開始,孩子就進入了青春期,這是青少年成長的必經階段。父母反映,這個時期的孩子和平時不一樣了,家長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了。你多說兩句,他就嫌你煩。

孩子好像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脾氣古怪的壞孩子,父母和他們相處起來當然不容易。即便是向來懂事乖巧的孩子,也常常有讓父母氣得心口痛的情況。

新聞裏經常見到孩子跟父母鬧矛盾離家出走的新聞,家長也直搖頭不敢管,只要孩子成績還不錯,一般都會忍氣吞聲,儘量不去激怒孩子。

父母們都說,孩子大了,逆反的孩子管不了?事實卻並非如此,只要找到逆反的原因,就能找到對策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一. 什麼是逆反心理?你說往東,他偏要往西。

逆反心理是指爲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就連比爾蓋茨小時候也有逆反心理,他的爸爸還帶他去看過心理醫生。

據比爾蓋茨回憶,媽媽瑪麗要求兒子保持房間乾淨、按時喫飯、不要咬鉛筆,蓋茨爲此感到非常厭煩,雙方經常發生摩擦。11歲時,已經有些叛逆的蓋茨不斷衝撞母親,引發了一場冷戰。一天晚上,喫晚飯的時候,蓋茨再次衝母親叫起來,言語中透露着不敬。一向好脾氣的老蓋茨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將一杯水潑到蓋茨的臉上。他和妻子以爲蓋茨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於是帶着他去看心理醫生。

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老蓋茨夫婦慢慢改變了教育觀念,減少了對他生活的干涉,他們的兒子最終將贏得“獨立戰爭”的勝利。

逆反的孩子通常都比較聰明,有主見,卻很難跟家長和睦相處。而且在心理特徵上還會表現出,你越是愛他,他就越是要跟你作對的特點。

二.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明明愛得最深,卻傷得最痛。孩子爲什麼會逆反?

父母總認爲孩子是自己親生的,是自己養大的,我不瞭解他們,誰瞭解他們?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我看來,家長和孩子都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在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和家長的心理已經發生了變化,只是每天生活在一起,彼此不敏感而已。

常常要等到家長和孩子發生衝突,家長才會發現:我明明愛得最深,卻被你傷得最痛。

孩子逆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有以下5種情況:

1. 孩子需要存在感,故意逆反,引起父母關注

我只是希望你們能聽我說。

朋友小李曾經跟我講過他兒子的一件事:一天,全家人一起去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聚會。小李專門訂製了一個大蛋糕。可是在聚會上,小李的兒子竟然當着大家的面推倒了蛋糕。

原來,早在幾個星期前,小李就承諾兒子,只要能考100分,週末就帶他出去玩遊戲。今天,兒子好不容易拿到了100分,父親說話不算數。兒子表示寧可到奶奶家看電視,也不想去參加宴會,小李爲了自己的面子,根本不聽孩子的要求,硬把兒子拽了去。

面對鼻子都氣歪了父親,兒子哭訴道:我只是希望你們能聽我說,你們什麼時候能考慮一下我的感受?小李當時心裏是悔恨交加,悔的是沒有信守承諾,恨的是兒子太不給家長面子。

這是逆反的典型表現,當孩子得不到正面反饋的時候,會故意做壞事激怒家長,哪怕是被你懲罰,也總比忽視他的感覺好受些。

2. 孩子自卑,逃避學習,用逆反來掩飾

反正我沒希望了,你們不要管我了。

有一種叛逆,是波濤洶湧的地下河流,孩子儘管表面上很聽話,可是常常消極對抗,把家長氣得要死。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的孩子,到了初二,數學還只能算是良好,家長急了,幫孩子找了個家教。每次兩小時300元。孩子倒也很配合,但是考試成績還是沒有起色。更讓家長生氣的是,明明做過的題,老師也講過了好幾遍,可到了考試的時候還是錯。

後來請了孩子最喜歡的老師,和她深入交談了一次,才知道了她的真實想法。原來,孩子一直比較內向,加上家長平時總是說孩子不聰明,能考上高中就不錯了之類的話。這次請家教也沒和孩子商量,孩子就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希望的,於是就自暴自棄,放棄努力了。

這種心理在心理學上稱之爲“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是個體心理學的重要概念,指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的就是自卑情結。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和眼淚以及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由於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只要善於引導,“自卑情結”反而會成爲激發孩子勤奮努力的動力。

3. 留守兒童,或者童年長期與父母分開的孩子,不知道怎麼與父母相處

在一家知名網站上,曾經有一位孩子發過一則求助信息:

作爲留守兒童的我,不知與父母如何相處?

我今年19歲,已經高三,我是13歲回到父母身邊讀初一,這時候我覺得我跟他們好陌生,常常說不了幾句話就生氣,經常吵架,所以說關係一直不親密,我也不願意叫爸爸媽媽,到了高二成績下滑,經常對他們生氣,很少溝通,其實我心裏對他們一直很牴觸,不喜歡和他們在一起的感覺。有時真覺得還是一個人待着好。

據民政部數據顯示: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倪春霞30日上午在民政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與2016年首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數據902萬人相比,下降了22.7%。

倪春霞介紹,當前四川省農村留守兒童規模最大,爲76.5萬人,其次爲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以上7省農村留守兒童總人數爲484.4萬人,佔全國總數的69.5%。

在留守兒童羣體中,54.5%爲男孩,45.5%爲女孩,留守男童多於留守女童。99.4%的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但也有0.5%的兒童殘疾、0.1%的兒童患病。與2016年數據相比,0至5歲入學前留守兒童佔比從33.1%下降至25.5%,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比例從65.3%上升至71.4%。

留守兒童的人數,正在逐年減少,但是這些孩子從小和家長分開,沒有感情的維繫,很難形成信任感,加上不知道怎麼跟家長交流,因此表現得很難相處。

4. 家長不信任孩子,孩子覺得不公平

坦率地講,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不相信孩子的。

比如,玩遊戲這件事。疫情過後,如果有家長先復工,孩子後復課的情況的話,家長一般是不會相信孩子在家也能自律地上網課的。儘管孩子向家長保證,他們絕對不會沉迷遊戲,家長也不會相信他。家長會舉出種種以往的事例,來證明他就是在家玩遊戲了。

我家的鄰居,就是因爲惱恨孩子玩遊戲,前幾天砸掉了孩子的手機,兒子卻堅持說爸爸不信任他,已經幾天不和爸爸說話了。

5. 父母不能平等對待孩子,干涉孩子的選擇,不尊重孩子

如果要評選家長最傷人的話,“你懂什麼?”絕對能上排行榜前十。

比如小學六年級畢業班的孩子,是就近入學,還是去民辦初中,在是否擇校的問題上,孩子是沒有選擇權的。只要孩子想表達自己的一點意見,家長通常都會說:“小孩子你懂什麼?我們這麼做都是爲你好。”很少有家長能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尊重孩子選擇權的。

孩子在家庭中的問題來到學校就會被暴露出來。所以就我有限的觀察,最近很多孩子在學校的心情很不好,衝突也比以前多了許多。

所以,孩子的逆反大多數是家長逼出來的。孩子大膽地爲自己的將來謀劃,並打算爲自己的決定負責,這本來是獨立自主的表現,卻被父母誤解爲逆反。

逆反其實只是表象,真相是父母也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親子關係並不好。

因此如何摸清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顯得尤爲重要。

三.怎麼和逆反的孩子相處?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如果你想跟你的孩子好好相處,不管你的孩子是不是叛逆,光衝着他嚷:我是你媽,你必須聽我的,那你的孩子是不會照着做的。他願意接受你的建議,前提條件不僅僅是你是媽媽,而是你們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如何和逆反期的孩子相處呢?

1. 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決定,纔是真愛。

強勢的爸媽,總是無法接受這樣一個現實:你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不是寄生蟲,他不是你的附屬品,他不是爲你才活着的,他有自己的權利,他有權過他自己想要的人生,他遲早有一天會離開你獨立生活,而且這一天已經不遠了。

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孩子,先從摒棄好爲人師的衝動,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好好說話開始。

我有一位同事,從小對女兒管得非常嚴,從小學到中學,說一不二,女兒也很爭氣,高考成績非常優秀。

就在高考結束填報志願的時候,一向懂事乖巧,從來不叛逆的女兒開始爆發了,不顧家人反對,決定要去西部一所大學。

同事罵女兒是白眼狼,氣得一晚上沒睡着覺。

第二天,耐着性子找女兒長談,才終於知道了女兒的真實想法。女兒這幾年拼了命地學習,就是爲了要考一個高分,擁有選擇大學的權力,然後離開暴君媽媽,去過她想要的人生。

最後母親反思自己的做法,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分析幾所大學的優勢和劣勢,最後還是把決定的權力給了孩子,願意尊重女兒的選擇。女兒最後還是去了西部上大學,爸媽乾脆換了輛越野車,開車送女兒去上學,一路自駕游去了好多地方。

心理學家馬斯洛類把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爲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隨着孩子接觸社會的增多,孩子開始更加註重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同時自我實現需求開始覺醒。通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可以很好的解釋孩子的逆反的原因,就是孩子更高層次的需求在父母這裏得不到滿足,因而不得不轉而從別的地方獲得。

平等對待,就不能干涉孩子的決定;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他的選擇權。父母常常說“這都是爲你好”,但不過是藉着愛的名義來支配孩子的人生。

其實,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只能由孩子自己決定。如果在方向上父母和孩子產生了分歧,那就應該同意孩子的人生目標,因爲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孩子要麼成爲永遠不會長大的超級巨嬰,要麼親子關係疏遠,以後連吵架的機會估計也不會有了。

2. 父母真誠地面對孩子,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溝通的前提。

美國心理學家喬伊斯.布拉澤斯說:“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纔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你最近一次朝孩子發火是什麼時候?

大多數情況下,起衝突的原因是彼此不信任。

首先,父母應該信任孩子,相信他們是能處理好事情的。即使,很多時候,他們做得並不是十分完美,那又能怎樣,誰又保證從來沒搞砸過一件事情呢?

其次,要相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情感是真的。即使孩子朝你大喊大叫,他們也是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發泄情緒,但他們不是真的要傷你的心。他們只是還不夠成熟,還不能很妥帖地處理複雜的情感。換位思考,如果家長向孩子許諾回家後不碰手機,孩子無條件地支持你,你也會非常喜歡這樣的孩子吧。孩子有何嘗不喜歡無條件信任他們的父母呢?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家長要信任小孩,並且解放小孩,這樣才能小孩變得自信。

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最基本的就是信任自己的孩子,因爲從來沒有天生失敗的孩子,有的只是失敗的家長,和失敗的教育方式。

3.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鼓勵孩子,幫助他建立自信,纔是家長最重要的責任。

李開復先生是世界知名企業家,在生活中更是一位好爸爸。他在微博上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以前李先生的大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沒有聽懂也不敢問。他就和女兒制訂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他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所以女兒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的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是否做到。後來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除了發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將自信定義爲,對自己實現目標可能性的總體看法,特別是會基於過去的經驗做出判斷、預測與評估。

自信是指我們的信念,關於自己對某事有多擅長的信念,而不是實際的能力。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做到,而這種信念來自於孩子的每一次成功的體驗。

所以,無論家長一定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替孩子想一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承擔着怎樣的壓力,只要不斷地鼓勵他們,讓他們不斷取得成功,就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我們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評價,一定要尊重、保護他們那顆純潔、善良的心靈,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不斷放大優點,並讓它伴隨孩子成長,孩子得到的既是尊重也是快樂。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指的就是親子關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首先要改的是這個家我說了算的獨裁心態,和頤指氣使的傲慢脾氣。對待孩子先從平等、尊重、真誠開始做起,這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成長的基石。

4. 讓孩子一起幹家務,學會家庭合作

如果一味地談孩子的權利,而忽視孩子的義務的話,那培養出來的孩子多半是以自我爲中心,自私自利,不會爲他人考慮的自私鬼。

所以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阻止孩子做家務的。既然是平等相待的一家人,父母儘管在體力、經驗、知識上更勝一籌,但並不妨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你做飯,孩子洗碗。你洗衣服,孩子掃地。你們一起去超市,孩子幫忙拎袋子。學習再忙,也不妨礙承擔家務勞動,就像做家長的你一樣,工作再忙,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餓肚子吧。

承擔家務,最大的好處是,讓孩子學會爲家人着想,把家人看作是生命共同體,自己與家人息息相關,榮辱與共,與家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礎。

在幹活的過程中,溝通機會增加了,孩子還能學會合作,這是現代社會多麼需要的能力啊。

5. 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培養共同體的感覺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是不是一位好總統,我不敢肯定,但我知道他是一位好父親。

奧巴馬身體力行,做女兒的榜樣,他在當總統期間,沒有拉下一次女兒的家長會。孩子從小就非常尊敬的他的父親。他關注弱勢羣體,並真切的爲他們提供了各種服務,從小就教導女兒們要爲他人着想。

他和妻子經常帶着孩子去社區做義工,去看望窮人,給窮人禮物和慰問。讓孩子從小有一顆同情弱者的內心,遇事總是會爲他人考慮,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優秀的教育。

在關心他人的同時,奧巴馬培養的是孩子的善良之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共情能力,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核心。

6.情緒激動時,請保持安全距離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距離產生美。家長跟孩子保持安全距離,保留空間,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心理學上稱爲“冷處理”。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有一次,我家孩子大清早就跟媽媽起了衝突。起因是,天氣降溫了,媽媽要讓孩子穿秋褲,孩子不肯穿。媽媽說了好幾遍,女兒嘴裏嘰裏咕嚕,死活不願意穿。媽媽頭一熱就訓孩子:“凍死你,以後感冒了,不要找我。”

後來媽媽就想,大人要上班,小孩要上學,大家心情不好就沒心情上班上學了,犯不着,然後自己找了個臺階下,就對女兒說:“我早晨還要開會呢,我不跟你囉嗦,晚上我等着看你流鼻涕的樣子啊。”最後,女兒還是穿着單褲去上學了。

事實證明,媽媽的冷處理太高明瞭。在學校裏,孩子也冷靜下來了,課後跟同學一交流,發現媽媽還是挺關心自己的,其他人還沒有像媽媽那麼細心呢。回家後,看見媽媽趕緊道歉,安慰媽媽說,自己也沒有感冒啊,天再冷一些,她會穿的。

情感是溝通的基礎,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有自己情感。但是雙方如果都被憤怒情緒包圍後,很容易失去理智,情緒失控後,就很難起到溝通、教育的目的了。所以,情商高的父母,懂得給孩子下臺階;情商高的父母,懂得給自己下臺階。

每個孩子都有逆反的心,逆反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孩子終究是會長大的,他們終究有一天會離開父母,去過自己的生活,家長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短暫時光。既然終究有一天,他們要獨當一面,不如現在就聽一聽他們的想法,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家長就像握沙子一樣,越是用力,手裏的沙子反而缺少,如果想讓孩子長大,父母就要有放手的勇氣。愛他們,就請先相信他們,給予他們獨立成長的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