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澎湃社援引央視網報道稱,距離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行雲二號”01星、02星,爲我國衛星在監測地理、海洋、氣象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後不久,又一個好消息傳來,中國邁出了關鍵一步,航空事業再次面臨新的挑戰,由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組成的“天問一號”,將於今年7月、8月首次探測火星領域,並實現將在火星停留90個火星日的現實,而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因此即將開啓新的篇章。此外,按照科研人員推算,在“天問一號”成功被火星容納時,“天問一號”會先行實現着陸巡視器一面的平穩降落,隨後內部的火星車將在安全後被釋放,在火星領域進行長達停留90個火星日的勘測,將火星內部的科研價值、生物元素、地理性質等進行分析,最終完成任務。

據澎湃社援引央視網報道稱,距離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行雲二號”01星、02星,爲我國衛星在監測地理、海洋、氣象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後不久,又一個好消息傳來,中國邁出了關鍵一步,航空事業再次面臨新的挑戰,由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組成的“天問一號”,將於今年7月、8月首次探測火星領域,並實現將在火星停留90個火星日的現實,而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因此即將開啓新的篇章。


首先要知道,地球與火箭間距5500萬公里,而地球向火星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時間也是與平常直接發射衛星是不同的。火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位置的變化,距離地球最近距離的週期爲26個月。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科研人員們是必須在設想好距離,保證探測器動力的同時,準確計算出火星會在什麼時候發射出引力,好讓探測器成功進入內部,爲中國探索火星邁上重要的一步。相反,一旦錯過這樣的機會,那不僅是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無力,還需要再等上26個月的週期,以保證火星再次與地球相近並釋放引力。

此外,按照科研人員推算,在“天問一號”成功被火星容納時,“天問一號”會先行實現着陸巡視器一面的平穩降落,隨後內部的火星車將在安全後被釋放,在火星領域進行長達停留90個火星日的勘測,將火星內部的科研價值、生物元素、地理性質等進行分析,最終完成任務。不誇張的說,一旦今年7、8月首次探測火星計劃成功,那我國在太空領域和火星領域的發展將會獲得大幅度提升,與此同時,我國在國際間的航空領域話語權和地位等也會獲得巨大的提升,爲我國後續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因素。

然而,不僅是火星領域將會產生巨大的突破,我國在本月還有另一個好消息即將發出,那就是北斗導航系統的第55顆衛星,將在本月中旬發射。屆時,我國將徹底完成北斗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成爲繼美國後第二個實現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國家。與此同時,作爲我國北斗二號發射至今的第55個衛星系統,本月發射的最後一顆衛星也是飽含了科研人員們的心血和羣衆的期盼,成功發射並完成組網後,我國在導航系統領域,也將畫上濃墨的一筆。

其實,北斗導航系統雖然是繼美國後的第二個即將完成全球組網的導航系統,但卻並不是全球第二個研製出導航系統的,前面還有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和歐盟伽利略導航系統。而我國之所以決定本國研製導航系統,也是拜歐洲和美國所賜。首先,美國GPS導航系統面世後,我國也隨大流引進了該款導航系統,但是在其中一次導彈試驗中,卻發現美軍在後臺操控,使得我國使用中的GPS導航系統出現偏差。然而,正是這個導航系統空缺的“節骨眼”上,歐洲向我國拋出了一同研製伽利略導航的橄欖枝。


但是,在我國科研人員帶上大量資金準備着手研製時,卻被歐洲告知沒有深入的研究權利,而這也激發了我國科研人員對導航系統的執着,和本國研製導航系統的決心。也正是這樣,北斗導航系統面世,不僅成爲了中國引以爲傲和軍方必用的導航系統,還成爲了美軍U-2偵察機,繼GPS導航系統後的備用導航系統。由此可見,中國的研究成功,是連美軍都十分肯定的技術,而相對於GPS,北斗顯示的數據也是更爲清晰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年的進步也不只有航空領域,我國的5G技術、數字貨幣等科研領域仍然是世界的翹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