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视频类传播方式方兴未艾,但文字的魅力不会衰减,读书依然在知识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读书就必然牵扯一个问题,读什么书好呢?选择太多了,眼花缭乱,以致于我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何万里挑一,选到那个对的。
可以说,读经典是不二选择。为什么要读经典,只一个原因就足以雄辩地回答这个问题,经典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东西。
沉淀下来的东西,经过了岁月的筛选,无数代人的挑剔和检验,最后大浪淘沙始见金,呈现于今人面前。一个人就读的学校,待你日后离开它后,若能在校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已属不易,能在地方史乃至更大的范围内留下印记,更是不易。即便一时留下印记,也难保证随着时间的拉长,印记依然还在,而最后真的留下来的事物和人物,或者作品,便是经典。
经典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在于它能给不同时代的人,不同位置的人,都给予精神滋养,且常看常看,常嚼常有味。古人经过几千年的总结和积累,把一些最精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认知,凝练而含蓄地提炼出来,编撰成册,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后人可谓唾手可得,好的东西不一定需要踏破铁鞋,其实往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以举手之劳而得古人千年智慧,这得是多大的好事。
如果心无挂碍,财务自由,取一本经典之作,看看读读,间或探访书中之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人文地理,乃人间第一大美事。其实余秋雨当年就是这么做的,文化大家,本是身居校园内,为了更广阔的视野,为了更大的宽度,他决定来一次出走,为了文化,为了现场感,为了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文化苦旅就是这么来的。
人类所有的劳苦拼搏、兴衰荣辱,丰功伟业,最后能留下来的,只有文化,而经典又是文化的承载物,是人类实实在在的干货。为什么千年之前的作品,言论乃至认知,现在依然具有价值?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性的演化是很慢的,读经典就等于读的是当下,是现今。
诗词大会推出来之后,没想到那么受欢迎,一位评委老师感慨地说:中国人诗心不死,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感动。社会那么繁忙,生活节奏那么快,如果不提的话,似乎根本不会有人想起诗,不会有人提到诗,但是稍微一被唤醒,国人的诗心即刻萌动起来,诗情诗意从未远离,它藏在每个人的心里,五大三粗的人也好,文雅高尚的也好,粗俗不羁的也好,在体察美的时候,都是有基因存在着的。
人的不服气别人之心,自傲之心,其实是很顽固的,但一代代的人,一代代的父母,还是心甘情愿地把别人的诗教给自己的孩子,心服口服地承认那个是好作品,好诗好文,这又是何等感人的画面,好的东西,可以战胜人性中不足的部分,引导出人的大气、宽容和融通,不管是经典作品的内涵,还是它最后达到的效果,影响的结果都是如此。不信的话,你可挺校园里小孩们晨读之声,稚嫩的声音念出的唐诗宋词,说明了一切。
经典是岁月雕刻出来的画卷,里面全是人类的故事和怨、爱和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