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伊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鼓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国内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较大,而且得到美国音乐家们的高度赞扬,视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中国的瑰宝”。 2006年5月,兰州鼓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兰州鼓子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比较趋同的观点认为,它以北京八角鼓子为基本原型,传入兰州本地后又吸收了当地流行的陕西眉户、兰州小曲等元素而逐渐形成。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兰州鼓子非一人、一时之力所创制,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群体性创作,并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因素影响,遵循曲种本身的规律演进发展而来的。兰州鼓子受宋词元曲的影响深刻,曲牌繁异,曲式结构也不相同,格式比较固定。大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形传唱,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主要传布在以兰州城区为中心,沿毗邻的皋兰、榆中、永登、临洮、定西和临夏等地延伸,甚至扩散传播到青海省民和县等地域。

清朝时,来兰州任职的官员大都喜爱北京八角鼓子,便大量创作了以通俗小说为题材的曲词。一些身居高位的八旗子弟,专门组织特定的人学习演唱兰州鼓子,唱鼓子的人都是当时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普通百姓难以跻身其行列。这样,兰州鼓子渐渐脱离民间,生长的环境限定到了上层社会,显示出贵族化特征,逐渐形成了“官场鼓子”。晚清时期,出于对上层文化的渴望与憧憬,很多民间艺人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兰州鼓子演唱的小圈子。随着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遂将兰州鼓子那层神秘的面纱掀开,将它从官家的深宅大院重新带回了民间。

兰州鼓子虽然已走回民间,但讲求清雅仍然是其主格调。它的语言以关陇语区的兰州方言为规范,词句继承和保持了我国诗词和敦煌变文的三、四、五、七、十、杂言等长短句式特点,还继承了依谱填词的传统,其文学曲本讲究平仄韵辙,分为文曲(即柔口唱法)和武曲(即刚口唱法)两大类,演唱形式普遍采用坐唱形式,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杨琴、板胡、二胡、古筝、琵琶、箫、笛、梆子、八角鼓、瓷碟子等为辅。它的曲调优美动听、朴实流畅,雅丽欢快。兰州鼓子演唱者基本无身段动作,不化妆,不穿演出服装,不拿任何道具,不拘场合地点,弹起三弦即可演唱。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主要由业余爱好者演唱,职业艺人很少,王义道、曹月儒、唐江湖、马东把式、张国良、卢应魁等是早期比较有名的兰州鼓子唱家。其传统节目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的中长篇,也有咏赞景物和喜庆祝颂的短段。广受听众欢迎的节目有“闺情曲”和“英雄曲”两类,前者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后者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也有一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作品,以《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最为典型。20世纪40年代中期,热心兰州鼓子的爱好者李海舟(1907—1983)组织了“南山学会鼓子研究会”,调查保存了不少兰州鼓子的艺术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鼓子开始走上高台,出现了一些新节目,代表性的有《杨子荣降虎》《夺取杉岚站》《劫刑车》《韩英见娘》等,知名演员有段树堂、王子英、张麟玉、王雅录等。

兰州鼓子是黄河文化孕育的民间艺术之花,它已深深地沉淀、流淌在兰州人的血脉之中。如今,人们以崇敬仰视的姿态对待兰州鼓子,把朴质清雅的气质一并唱入了自己的灵魂,使兰州鼓子的古韵以一种清高的姿态回荡在乡野村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