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 寧胡閼氏 在公衆號的原創文章,已經得到作者授權。
坊間談起康熙帝計擒鰲拜一事,傳統的解釋套路是:皇帝無法忍受鰲拜專權亂政,但又顧慮難以輕易制服,於是選取了一些近身侍衛,陪他練習摔跤之名,整天暗地裏訓練。這日皇帝召索額圖進宮下棋,精心謀劃。數日後,等鰲拜入宮拜見之時,衆少年一哄而上,將鰲拜立命擒拿。
這一版本,不由得讓人想起當年漢桓帝與中常侍單超等五人盟。然而,漢桓帝制服大將軍梁冀,是先發兵包圍他的府邸。然而,康熙卻似乎沒有發兵,依靠的不過是幾個摔跤小兒,想必人數也不會太多。如果事實成立的話,康熙帝比之漢桓帝,則驚險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世人也常將此事歸於康熙帝智謀過人。
然而,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康熙王朝》中鰲拜被生擒的場面
據《清實錄》記載,鰲拜等人的罪狀,是培植黨羽,打擊異己,甚至強奴欺主,威脅到了康熙本人,以至於他不得不先發制人。但是這樣的解釋卻經不起推敲。
此時的康熙帝已經親政兩年,何不以正常的途徑,明發上諭,罷黜鰲拜。而非要採取頗具戲劇性的設計擒拿?其中或有未發之覆!
鰲拜屢朝功臣,輔政時勢力遍於朝野,內閣大臣在他家裏私相計議,諸王宗室也無從與其抗衡。但是鰲拜之流究竟爲異姓臣子,況且依照滿洲傳統,其與本主則有如僕隸,視若孤雛腐鼠。
況且,他的本主就是掌管兩黃旗的康熙帝,若是康熙與孝莊太后都不能容他,連詔下發,除掉他又有何難?鰲拜等人絕無反抗的餘地。至於說,擔心鰲拜反噬,危及兩宮。此在清初滿洲傳統,家法甚嚴的滿洲社會內部,絕對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可以斷言,康熙自己覺得剪除鰲拜不符合孝莊太后的意思,無法獲得她的支持;康熙六年,輔臣索尼當初上奏說,順治帝就是十四歲親政,所以現在康熙帝也正值適齡,奏請讓皇帝親政。
但是,孝莊卻不同意輔臣的意見,回覆說要再緩兩年。所以,在兩年之後,雖然名義上康熙帝親政了,鰲拜之前也確有提出辭呈,但是輔政大臣的地位依然如故,這實際上是孝莊本人的意思。那麼,由此也可以推斷,康熙帝不以明發上諭除掉鰲拜,實在是有礙於孝莊,而不是懾於鰲拜本人的淫威。

《康熙王朝》中少年康熙帝的形象
康熙在除掉鰲拜之後,數日間一直惶惶而不知所措,大抵是觀望孝莊的態度。無孝莊首肯,皇帝無權廢除鰲拜的輔政大臣;鰲拜之輩的罪惡,莫過於在康熙五年殺害大學士蘇納海,以及六年殺輔臣蘇克薩哈兩件事。然而此事,已經時隔兩年,康熙爲何不能繼續容忍?
從史料來分析,康熙並無重大舉措和鰲拜有嚴重衝突。爲何不能靜候孝莊太后來結束輔政體制,實行平穩過渡呢?對此合理的解釋只能是:康熙遲遲不見輔臣有歸政之意,也不見孝莊有催促的意思。若孝莊有旨意催促,鰲拜抗旨不遵,則必會在事後公佈鰲拜的罪狀之時有所體現,然而之後公佈的罪狀中卻並沒有看到。
此時的康熙已經十六歲,比他父親順治帝親政時,已經年長兩歲,又迫近孝莊先前所許諾的“再緩一二年”的最後期限了,然而卻沒有絲毫歸政的動靜。所以,康熙決定斷然處置掉鰲拜,迫使孝莊以兌現之前的承諾。

《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的形象
我們比較下順治帝與康熙帝這對兒父子倆。順治當年是幼沖年齡,由多爾袞、濟爾哈朗兩位親王輔政,是滿洲政權內各種勢力。爲取得均衡的需要,孝莊後只能以其謀略在幕後協調、周旋,以維護順治帝的地位。當時清政權尚在關外,某種意義上是八王共治局面的迴歸。可以視爲一項滿洲“淳樸舊制”。
等到順治駕崩,康熙帝繼位,情況大不一樣了。八旗宗王已經不再居於政治舞臺的中心。輔政大臣雖然控制着政局,但在名分和資格上卻絕無可能左右皇位的交接。在這種情況下,孝莊太后自然就成爲政局中的主角。當時曾有一個名叫周南的秀才,上書請求孝莊臨朝執政,但她是否可以走到前臺來“垂簾聽政”呢?
筆者認爲:孝莊後沒有垂簾聽政的可能性。滿洲政權的創建者努爾哈赤逝世之時,遺命大妃葉赫那拉氏殉死,就是爲了防止強悍的皇妃干政,孝莊後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極,正是逼死努爾哈赤大妃的諸王之一 。清初滿洲的諸王、貝勒對此記憶如昨,孝莊倘若垂簾聽政,立即處於衆叛親離的危險境地。

《康熙王朝》中順治帝的形象
孝莊的政治理念恰也是復舊,就不能不遵從舊例,於是選擇守舊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爲輔政大臣,孝莊只能身在幕後,此乃歷史條件和政治局勢的制約。在四大臣輔政的臨時體制下,形成“以太后爲中心的權力結構,孝莊對朝政並不事事過問,但仍爲大政的決策人和意見分歧時的裁決者。
康熙帝最終不顧孝莊的意願,斷然決定逮治鰲拜,徹底結束輔政體制。即是對孝莊的政治否定,並從其手中奪回權源。這同時也是魄力、能力的體現,例如擒拿鰲拜的舉動。隨後再以柔和姿態對孝莊後攤牌,可使孝莊感到失落之中也對孫子的能力有所欣慰。隨着孝莊後年紀漸老,也只能隨機認可。這場博弈,可以說康熙帝摸透了祖母的心思和性情,得心應手地佔據了上風。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對孝莊一方面孝敬有加,另一方面卻阻斷她與羣臣的聯繫。《起居注》十四年記:““近見有不安厥分,交通在內近侍,使令人員妄行幹求。或潛爲援引。或畏威趨奉”現象,諭令要“通行內外及包衣佐領,嚴加申飭”。這裏當然包括禁止交通太皇太后身邊近侍,妄圖通過太后以幹求政務者。所以,我們今天所見的孝莊,實爲康熙描繪的形象,不是史官所親見親錄。

孝莊太后的真實畫像
總之,至今史學界、文藝界對孝莊後的一味頌揚是錯誤的,不可否認,孝莊太后具備政治智慧和見識,但歷史評價應當主要看其政見是否附合歷史發展的趨向,立場是守舊還是追求先進。另外,將孝莊太后描述爲康熙帝的指導者、培育者,更曲解了歷史事實,實際上她是在政治博弈中敗給康熙帝的人物。不過,康熙帝是維護了這位祖母的完美形象。然而,今天的我們卻沒有理由隨着清朝帝王的曲調來手舞足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