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丕时代,虽然魏国综合实力大于蜀、吴两国之和,但曹魏除了蜀汉与东吴两个敌对势力之外,还有西北方的鲜卑人、北方的乌桓人、辽东的公孙氏等外部隐患存在,其内部还有东边的臧霸等半独立势力存在,以及刚即位时内部的势力整合。所以在曹丕即位的头两年,曹丕没有对东吴下手,选择了观望,而蜀汉的刘备却因为东吴偷袭荆州三郡,而悍然对东吴发动攻击。

大家好,我们的小胡子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再来看曹魏的军事部署,曹魏兵力的二分之一布置在与东吴交界的长江附近,长达上千公里的战线,从荆州的秭归、当阳一线到扬州的建业(今南京)一线,这里是曹魏主力集中地,也是东吴防守的主力。
因为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曹丕无法改变。这个原因,让曹丕很是无奈。
曹丕时代,虽然魏国综合实力大于蜀、吴两国之和,但曹魏除了蜀汉与东吴两个敌对势力之外,还有西北方的鲜卑人、北方的乌桓人、辽东的公孙氏等外部隐患存在,其内部还有东边的臧霸等半独立势力存在,以及刚即位时内部的势力整合。
曹丕其实是一位英明的开国皇帝,看待曹丕的对外征战,一定要从曹丕的角度以及当时天下整体局势来考虑。
曹丕即位之初,心怀统一天下大志,要想统一天下,就得消灭周边割据势力,又因为周边不止一个敌对势力,所以就面临一个先后顺序,先打谁后打谁的问题。
早在曹操生命中最后一年时,东吴孙权就因为偷袭了蜀汉荆州三郡,为避免两线作战,而选择投靠曹魏,还被封为吴王。
从名义上说,当时东吴孙权是臣服于曹魏的,曹魏不应该攻打才对,包括曹丕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贸然攻打东吴,在尚未统一天下之时,会让天下诸侯心寒的。
所以在曹丕即位的头两年,曹丕没有对东吴下手,选择了观望,而蜀汉的刘备却因为东吴偷袭荆州三郡,而悍然对东吴发动攻击。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整个期间,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对曹丕不时大献殷勤,魏国朝堂当时对攻蜀还是助吴也曾发生激烈争论,曹丕甚至一度还想攻蜀,但最终没有这么做。
曹丕之所以没有攻蜀,就是因为地缘政治!
打开地图,看看三国时期的地图,曹魏雄据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占据了整个北方,曹魏与东吴的交界大致是以荆州到扬州地界上的长江为分界线,曹魏与蜀汉的交界是以八百里秦川为分界线的。
曹魏兵力的四分之一部署在与蜀汉交界的关中地带,交界就是八百里秦川,秦川以北是曹魏西部重地关中,秦川以南是蜀汉北部重地汉中,中间隔着极其难走,以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崇山峻岭。
曹魏兵力的八分之一布署在西北防备鲜卑人,还有八分之一的兵力部署在北方防备乌桓人和辽东公孙氏。
曹魏如果要攻打蜀汉,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需要从东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到徐州一线调兵到关中。
这可是千里调兵,消耗极大,从荆州及徐州到关中,也就是从今天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往陕西调兵,相距千里,耗时巨大,等完成调兵,失了先机不说,蜀汉早就做好准备了。
另外,如果大规模调兵,荆州及徐州前线曹魏兵力就空虚了,如果东吴来偷袭怎么办?这可是巨大的风险。
二是曹丕想攻打蜀汉必须穿过极其难行的蜀道。
蜀道难,难于上青云,这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客观存在的,当年曹丕他爸曹操在与刘备争汉中时,就是因为道路难行,后勤不继,才败给刘备,曹丕不会不知道。
攻打蜀汉后勤补给极其困难,而且条件不具备,东吴并不是真心臣服,西北及北方边境也不太平,再加上蜀汉虽失荆州,但是蜀中主力尚存,刘备尚在,并不惧怕再来一次汉中之战。
即使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奉行了联吴抗曹的国策,再加上道路难走,曹丕攻打蜀汉都不现实。
算来想去,曹丕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攻打东吴,既不需要大规模调兵遣将,又没有秦川天险不方便运粮,又可以就近攻击。
可是曹丕碍于政治上的原因,在孙权没有最后摊牌时,曹丕没有攻吴借口和时机。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解除了来自蜀汉的威胁,就不再对曹丕恭敬,并且拒绝派遣儿子到曹魏当人质。
孙权的态度和行为,终于让即位以来一直憋足了劲没处使的曹丕找到了借口,于是曹丕开始倾国之力南征孙权,这也成为曹丕时代的国策,并且曹丕还借南征解决了臧霸的半独立势力,并完成了内部整合。
所以曹丕的伐吴战略是正确的,不要拿司马昭时代先伐蜀后攻吴的战略来比,时势不同,司马昭时代,东吴处于内斗,无瑕北顾,西北及北方边患已除,只有南方的蜀汉与东吴两个割据政权。
而蜀汉由于连年北伐,国力衰弱,朝廷中也开始内斗不断,宦官弄权,司马昭具备伐蜀条件,所以不能与曹丕时代同日而语。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