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北宋時期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淮南東路泰州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今江蘇如皋)人,因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慶曆二年至嘉祐元年曆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

黃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世人尊稱石齋先生。爲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今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人, 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從莆田遷徙至漳州。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

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爲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 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 百日維新 )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 、 翻譯家 、 語言學家 , 新道家 代表人物。

林語堂散文所涉領域極廣。他認爲理想的散文“乃得語言自然節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天,善拉扯,帶情感,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如與名士談心,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欲罷不能,欲刪不得,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峯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歷史治水名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古人學書,無一不從臨摹入手。一個小孩子,要把毛筆用好,臨摹出前輩大師的筆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兒習字三年整,只有一點像羲之,"獻之母親這句講述了王獻之臨摹三年,連一個小點畫都寫不到位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臨書習字之難。於是,大多數人便也做不到臨池盡墨,半途而廢,自然也就成爲不了書法家。只有超越自我,才能修成正果。 書法大家畢竟是少數,可是社會對書法作品的需求是很大的。 古代文人在書法上都有基礎,科舉考試錘鍊了他們的基本功。所以當文人走上了仕途做上了官,他的書法便也成爲社會追求的對象,名人書法應社會需求而產生出來。今天,社會上也有沒經過文人習書之路的名人書法,書法的水平也就參差不齊。名人書法要對得起社會,名人們就要補上臨池盡墨這一課。書法藝術終究是由書法家的決心毅力不斷推向更高境界的,要真正成爲書法名人就要下更大功夫,這樣也就有了辭官攻書,神遊物外的書聖王右軍。

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馬志德,聖名若瑟,又名欽善、建常、紹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薌伯,以字行,別署求在我者,晚號華封老人。祖籍江蘇丹陽,生於丹陽馬家村(今江蘇 丹陽),中國著名教育家。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 ,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爲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 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 臺灣 新竹 創建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並任校長。

嘉庚先生有高尚的品質,崇高的民族氣節。他持正不阿,明辨是非,疾惡若仇,不斷進步。他是華僑大工商業家,但他從不貪圖個人享受,無論在海外,在國內,他的個人生活是儉樸的。他在集美的住所,陳設也是非常樸素。牀和被都是舊的,有的地方已經破了,他穿的皮鞋有的是打過補綻的,而他卻恰然自得。八十以上高齡的嘉庚先生,過的生活還是這樣儉樸,實在使人感動。嘉庚先生之所以成爲華僑的領袖人物,決非偶然,他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高尚的品質,團結華僑、不懈地爲海外華僑社會服務,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精神,使他成爲華僑的旗幟,在海外閃爍着中華民族的光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