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由于流域各方国的社会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使得一些较大的国家有力量以武力兼并他国,开拓疆土。由此便出现了长期的争城掠地战争。在战争中楚、吴、越等国将本地区的航运大规模地用于军战,并大造军舟。
一、从楚、吴水战,看楚国的造船实力
楚国利用本国日益发展的造船业和人民驾舟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流域中最早组建起了一支攻伐敌国的强大舟师水军。《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楚康王首次派出舟师在巢湖水域(今徽舒城一带)攻伐吴国。此后楚平王又先后于公元前525年、前523年、前518年3次组织大规模的舟师攻打吴国和濮国。
在公元前525年的一次水战中,吴、楚双方都出动了大批战舰,在长江下游今安徽裕溪口一带江面上展开了激烈的决战,结果吴国舟师战败。
楚国曾缴获了吴国舟师统帅公子光乘坐的艅艎大舰。吴公子光及时组织一批勇士,化妆成楚人模样,乘其不备,于夜间将舰夺回。在征伐濮国的水战中,楚国的浩大舰队,溯湘、资、沅、澧诸水进军,一直打到了湖南中部。昭王继位,楚国又先后于公元前508年和前504年两次派遣水上劲旅伐吴。但是这两次都出师不利。公元前504年吴太子终累帅吴国舰队,大败楚国舟师,俘虏了楚国舟师将领潘子臣、小维子和大夫7人。从此,楚、吴舟师争夺,暂告结束。
自楚康王十一年到楚昭王十二年的66年间,楚国6次派出大批战舰向邻国发动大规模的水上战争,这已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造船实力。在楚与吴多次水上较量中,楚国胜多败少,表明楚国的战船已具有航速较高、性能较好、结构牢固、战用装置先进以及战斗能力强等优势。他们建造的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多种类型。?伍子胥逃到吴国后,把这些战船的建造方法及其水战用途等经验带到了吴国。
?二、楚、吴战争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
吴国是一个以舟立国的方国。吴国无论是在境内保卫本土,还是向外开拓地盘。都必须要有大量的舟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此,随着楚吴之间战争的进行,吴国也将本国的航运大规模地应用于战争并大力建造舰船。
吴王僚在位时建造的“艅艎”大舰,体形宽大,首尾高耸,是这一时期型制最大的水战指挥舰。晋人葛洪称赞它是水上航行的最好船只。但在长江裕溪口战役中,一度被楚国缴获,也暴露了“艅艎”庞大难调,行动迟缓的弱点。阖闾掌政时期,在伍子胥的指导下,吴国也建造出“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战船。
伍子胥还在总结水战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舟师用舰的水战理论。他把“大翼”当作陆战的重车,“小翼”用为陆战的轻车,“突冒”作为陆战的冲锋车,“楼船”比用为陆战行楼车,把“桥舡”作陆战的轻足骠骑来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吴国的各种战舰扬其所长,充分地发挥了它们的战斗力,使吴国舟师很快地成为能与楚国抗衡的水上强旅。
依靠这支精锐的舟师,阖闾时,吴军曾一度攻入楚国的郢都。公元前485年,夫差又命徐承率舟师从海路攻齐。虽然被齐国击败,但吴国的舟师敢于从内河航向大海、他们的航运能力受到了检验。
?三、水战促进了船只的设计、制造与用途的发展
伍子胥在吴国发展了楚国的造船经验,使吴国成了以善于建造战舰而著称的国家。吴国建造战船的技术先进之处,在于他们能根据各种战舰的不同用途,来设计其不同的大小、形制与长宽比例。
据《越绝书》等有关史籍所载:
“大翼广一丈五尺二寸,长十文,可乘士卒九十多人;中翼广ー丈三尺五寸,长九丈六尺;小翼广ー丈二尺,长九丈”。
以这种长宽比例复原,三翼战船的形体狭长,与“嵌错铜壶”上描绘的战船大致相符。这些战船的航速都很高。
勾践在位时,越国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造船工厂和专门从事伐木与造船的工匠。公元前494年,勾践败给夫差以后,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大计。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采取各种措施,振兴国家。其间,他深感于越国水师力量薄弱,吸取失败的教训,决心大造战船,加紧训练舟师习流(水军),以便实现灭吴复仇的大志。
操练水军图
勾践为了解决造船所需的大量木材,派出“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这里的“木客”一名,既是伐本士卒的代称,又指他们所开辟的伐木场地——木客山,在今绍兴木栅。木客们将采伐的木材编成木排,随钱塘江浮运到海边。为战船的建造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木材。
当时越国的造船工场,设在距离今绍兴市50里外的海滨。越人在海滩上筑起土堤,在堤内施工造船。船舶建造竣工后,便掘渠破堤通海,然后再顺渠放船入水试航。这祥的造船施工场地,被后人称作“船宫”。
《越绝书》中说:“舟室者,勾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勾践还在离绍兴40里的海边建筑有停泊军舟的“石塘”。又在今肖山县境内的航坞山附近造有修船泊舰的“杭坞”。今浙江肖山县、绍兴市一带的杭州湾海滨,有钱塘江和浙江入海。这里畅通舟船,便于运输木材,海滩宽阔,是条件优越的造船场地。越国的“楼船”、“戈船”都是在这里建成下水的。恃仗着较大的造船能力,越国也缔建起了一支善于水战的舟师。在与吴国的水上角逐中,往往能出动戈船100多艘。
四、舟师战舰的发展对舟船建造的促进与发展
春秋时期长江流域各国用于水上攻伐的战船图像,到战国初年,被人们绘铸在青铜器上保留下来。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镶错图像铜壶”和河南汲县发掘出的“水陆攻战铜鉴”,以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宴乐射猎铜壶”等,都形象逼真地绘画着春秋时期的战船图形,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激烈的水战场面,嵌错铜壶描绘的两层甲战船,上层载水战士卒,挥戈射箭奋战。下层居划船水手,奋力挥划长桨,向敌船冲击。这是春秋时常见的战船。
这一时期,舟师水军已成为流域各大国显示军事实力的重要武装力量。大型战舰,往往被看作具有威慑力量的战略装备。因此,各国的先进造船技术,都必然地要在战船的建造上表现出来。水战的胜败,也往往与各国航运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所掌握的造船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关。为了战争的需要,有些先进的造船技艺首先就被用于军舟的建造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般说来,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规模运用机器也是在军队里首先开始的”。由于舟战的需要,造船技术进步较快,给民间舟船建造以积极的影响。军事行动的急速性,锻炼了驾舟人员的本领。在危险环境中行船,使他们积累了不少的航驾经验。对水上捷径的追求,推动了人工运河的开凿。军舟集泊地的出现,又孕育了港口的锥形。这一切在客观上又有助于水上航运事业的兴起与进步。
主要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