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北伐时,曾经跟兄长诸葛瑾通信,在夸赞儿子聪明可爱的同时,也对他过于早熟、轻浮急躁的性格表现出担忧,害怕诸葛瞻将来非但难成大器,甚至还有可能危及家族(详情见《三国志·卷三十五》)。起初,诸葛亮对儿子的表现很高兴,但不久便察觉他有华而不实、轻浮急躁的毛病(诸葛瞻的堂兄诸葛恪亦是如此),心中不禁转喜为忧。

文/格瓦拉同志
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位谋略如神、算无遗策的“神人”形象,虽然跟正史形象有很大出入,但他的确是一位极为出色的政治家和谋略家,堪称三国第一名相。不过,诸葛亮固然绝顶聪明,但独生子诸葛瞻的表现却令世人失望,活脱一位“坑爹”的蠢货。那么,诸葛瞻到底有哪些糟糕的表现?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娶荆州大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但婚后多年一直无子,只好把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收为养子。诸葛乔在江东时,与兄长诸葛恪均以天资聪颖著称(“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与兄元逊俱有名於时。”见《三国志·卷三十五》),等到他被过继给诸葛亮后,更是受到叔父的严格管教,由是才能日益精进。

诸葛乔成年后出任驸马都尉,经常跟随诸葛亮出征,并与霍弋一起参赞军事、督运军粮,在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中有卓越表现。可惜诸葛乔福薄命短,年仅25岁便因病去世,时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就在诸葛乔去世的前一年,诸葛亮的独生子诸葛瞻降生,此时诸葛亮已是将近“知天命”的年纪(虚龄47岁)。
由于是老来得子,因此诸葛亮对独子异常疼爱,在留居成都期间,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教导他学习。据正史记载,诸葛瞻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表现堪称神童。起初,诸葛亮对儿子的表现很高兴,但不久便察觉他有华而不实、轻浮急躁的毛病(诸葛瞻的堂兄诸葛恪亦是如此),心中不禁转喜为忧。

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北伐时,曾经跟兄长诸葛瑾通信,在夸赞儿子聪明可爱的同时,也对他过于早熟、轻浮急躁的性格表现出担忧,害怕诸葛瞻将来非但难成大器,甚至还有可能危及家族(详情见《三国志·卷三十五》)。为此,诸葛亮在前线作战时,还抽空给儿子写了篇《诫子书》,一再告诫他要勤学立志,最忌怠惰险躁,其言辞之谆谆,令后世读来依然感慨。
就在写下《诫子书》的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此时的诸葛瞻,还只是个年仅8岁的幼童。由于诸葛亮是个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所以蜀汉君臣、百姓都对诸葛瞻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像其父一样成为才干卓绝的人物。正是这种过高的期许,再加上诸葛瞻自身的性格缺陷,为他最终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延熙六年(243年),年仅17岁额诸葛瞻被后主刘禅召为驸马,授官为骑都尉。此后18年间,诸葛瞻又相继升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等职务。在此期间,诸葛瞻尽管没有耀眼的政绩,但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虽然并非他的建议或倡导,但百姓还是会互相转告,称这是诸葛瞻的意思。由此,诸葛瞻在蜀汉的名望与日俱增,而他也很享受这种被追捧的感觉。
景耀四年(261年),年仅35岁的诸葛瞻出任代理中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与辅国大将军董厥一起执掌朝政。此时的诸葛瞻,集相权、军权于一身,成为蜀汉最有实权的人物,真可谓春风得意。然而诸葛瞻虽然当上了宰相,但他执政期间的表现却极度糟糕,并给国家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原来,诸葛瞻执政期间,大宦官黄皓干预朝政、排除异己,将蜀汉搞得乌烟瘴气。对此,诸葛瞻、董厥非但没有阻止黄皓的不法行为,反而都迁就、庇护他,甚至跟他狼狈为奸。不仅如此,诸葛瞻、董厥还数次诬陷姜维,称他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请求刘禅剥夺他的兵权。姜维畏惧黄皓、诸葛瞻等人,便自请到沓中屯田,不敢再回成都。
蜀汉的内乱为曹魏进攻提供良机。景耀六年(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军分路伐蜀。结果,当钟会与姜维对峙于剑阁,劳而无功并准备撤军之际,邓艾却率兵偷渡阴平,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一举袭取要塞江油,打开进攻成都的通道。诸葛瞻获悉江油沦陷的消息后,立刻率军对邓艾进行阻拦。

然而,诸葛瞻到达涪县后却盘桓不进,又拒绝听从部将黄崇抢占险要之地的建议,以致坐失破敌良机。在随后绵竹决战时,诸葛瞻为自己的愚蠢付出惨重代价,与独生子诸葛尚同时战死沙场,年仅36岁。诸葛瞻死后,邓艾大军直抵成都城下,后主刘禅遂不战而降。诸葛瞻一连串的愚蠢表现,不仅让家族遭遇灭门之灾,还间接导致国家灭亡,诸葛亮若地下有知,将情何以堪?
史料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