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兵北伐時,曾經跟兄長諸葛瑾通信,在誇讚兒子聰明可愛的同時,也對他過於早熟、輕浮急躁的性格表現出擔憂,害怕諸葛瞻將來非但難成大器,甚至還有可能危及家族(詳情見《三國志·卷三十五》)。起初,諸葛亮對兒子的表現很高興,但不久便察覺他有華而不實、輕浮急躁的毛病(諸葛瞻的堂兄諸葛恪亦是如此),心中不禁轉喜爲憂。

文/格瓦拉同志
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被描繪成一位謀略如神、算無遺策的“神人”形象,雖然跟正史形象有很大出入,但他的確是一位極爲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堪稱三國第一名相。不過,諸葛亮固然絕頂聰明,但獨生子諸葛瞻的表現卻令世人失望,活脫一位“坑爹”的蠢貨。那麼,諸葛瞻到底有哪些糟糕的表現?他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諸葛亮躬耕南陽時,娶荊州大名士黃承彥之女爲妻,但婚後多年一直無子,只好把兄長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收爲養子。諸葛喬在江東時,與兄長諸葛恪均以天資聰穎著稱(“喬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與兄元遜俱有名於時。”見《三國志·卷三十五》),等到他被過繼給諸葛亮後,更是受到叔父的嚴格管教,由是才能日益精進。

諸葛喬成年後出任駙馬都尉,經常跟隨諸葛亮出征,並與霍弋一起參贊軍事、督運軍糧,在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中有卓越表現。可惜諸葛喬福薄命短,年僅25歲便因病去世,時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就在諸葛喬去世的前一年,諸葛亮的獨生子諸葛瞻降生,此時諸葛亮已是將近“知天命”的年紀(虛齡47歲)。
由於是老來得子,因此諸葛亮對獨子異常疼愛,在留居成都期間,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教導他學習。據正史記載,諸葛瞻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成誦,表現堪稱神童。起初,諸葛亮對兒子的表現很高興,但不久便察覺他有華而不實、輕浮急躁的毛病(諸葛瞻的堂兄諸葛恪亦是如此),心中不禁轉喜爲憂。

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兵北伐時,曾經跟兄長諸葛瑾通信,在誇讚兒子聰明可愛的同時,也對他過於早熟、輕浮急躁的性格表現出擔憂,害怕諸葛瞻將來非但難成大器,甚至還有可能危及家族(詳情見《三國志·卷三十五》)。爲此,諸葛亮在前線作戰時,還抽空給兒子寫了篇《誡子書》,一再告誡他要勤學立志,最忌怠惰險躁,其言辭之諄諄,令後世讀來依然感慨。
就在寫下《誡子書》的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此時的諸葛瞻,還只是個年僅8歲的幼童。由於諸葛亮是個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所以蜀漢君臣、百姓都對諸葛瞻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像其父一樣成爲才幹卓絕的人物。正是這種過高的期許,再加上諸葛瞻自身的性格缺陷,爲他最終的人生悲劇埋下伏筆。

延熙六年(243年),年僅17歲額諸葛瞻被後主劉禪召爲駙馬,授官爲騎都尉。此後18年間,諸葛瞻又相繼升任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軍師將軍等職務。在此期間,諸葛瞻儘管沒有耀眼的政績,但每當朝廷頒佈一項好的政令,雖然並非他的建議或倡導,但百姓還是會互相轉告,稱這是諸葛瞻的意思。由此,諸葛瞻在蜀漢的名望與日俱增,而他也很享受這種被追捧的感覺。
景耀四年(261年),年僅35歲的諸葛瞻出任代理中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一起執掌朝政。此時的諸葛瞻,集相權、軍權於一身,成爲蜀漢最有實權的人物,真可謂春風得意。然而諸葛瞻雖然當上了宰相,但他執政期間的表現卻極度糟糕,並給國家和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原來,諸葛瞻執政期間,大宦官黃皓干預朝政、排除異己,將蜀漢搞得烏煙瘴氣。對此,諸葛瞻、董厥非但沒有阻止黃皓的不法行爲,反而都遷就、庇護他,甚至跟他狼狽爲奸。不僅如此,諸葛瞻、董厥還數次誣陷姜維,稱他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弊,請求劉禪剝奪他的兵權。姜維畏懼黃皓、諸葛瞻等人,便自請到沓中屯田,不敢再回成都。
蜀漢的內亂爲曹魏進攻提供良機。景耀六年(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派大將鍾會、鄧艾率軍分路伐蜀。結果,當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勞而無功並準備撤軍之際,鄧艾卻率兵偷渡陰平,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一舉襲取要塞江油,打開進攻成都的通道。諸葛瞻獲悉江油淪陷的消息後,立刻率軍對鄧艾進行阻攔。

然而,諸葛瞻到達涪縣後卻盤桓不進,又拒絕聽從部將黃崇搶佔險要之地的建議,以致坐失破敵良機。在隨後綿竹決戰時,諸葛瞻爲自己的愚蠢付出慘重代價,與獨生子諸葛尚同時戰死沙場,年僅36歲。諸葛瞻死後,鄧艾大軍直抵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遂不戰而降。諸葛瞻一連串的愚蠢表現,不僅讓家族遭遇滅門之災,還間接導致國家滅亡,諸葛亮若地下有知,將情何以堪?
史料來源:《三國志》、《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