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最佳的減肥方式是“管住嘴邁開腿”,但由於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加快或是缺少持之以恆的毅力等諸多原因,很多體重超標及肥胖的人很難做到用正確的方式保持良好的身材,更多的人則是劍走偏鋒,選擇“餓瘦”,他們認爲“胃越餓越小,越撐越大”。這是真的嗎?

覺得喫飽時,胃已經被撐

胃組織是由黏膜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和漿膜層組成,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因此胃的確能夠自由伸縮。當人進食後,食物通過食道 進人 胃,胃壁有伸縮性,食物會使胃膨脹,胃的體積就慢慢變大,胃壁漸漸變薄,當胃擴充到一定的程度時,會反饋給大腦,大腦就會發出“飽腹感”的指令。

需要強調的是,胃不管是“脹大”還是“縮小”,其容量的變化是有一定範圍的。按成人胃容量大小,男性約1500毫升,女性約1400毫升。人在完全空腹時,胃容量約有50毫升-100毫升左右,正常喫飽飯之後,胃容量則可以達到1200毫升-1600毫升。而胃擴張最大可達3000毫升,若是超過了3500毫升,就會有一定的危險。

很多時候,胃把“進食量已經足夠”這個信息反饋給大腦,而大腦再發出“飽腹感”的信息時,這個過程會有一定的時間遲滯性。也就是說,當人們接收到大腦提醒自己的信息說已經“喫飽”了時,實際上胃已經比“飽”的狀態容納了更多的食物,也就是已經“撐”着了,因此每餐進食七八分飽正好。

節食會“拉低”基礎代謝率

很多人發現,當控制進食量一段時間後,不僅食慾會降低,而且喫得也比之前少了,喫一點就會覺得已經飽了,因此誤以爲自己的胃是“餓小”了。其實,這只是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因素所導致的錯覺。

這是因爲飢餓感和飽腹感都是由大腦發出的信號,胃只是作爲接收器。如果長期節食,一方面,大腦會認爲身體本身開啓了“飢餓模式”,在還沒有喫到足量的食物時就發出命令來抑制飢餓感,降低食慾。另一方面,長期節食會帶來人體基礎代謝率的下降,所以每天需要的能量就會減少,相應的,自身需要的能量就會受到抑制。

因而當機體攝入一定量的食物後,大腦就會發出“飽腹感”信號,人們就會誤以爲長期節食取得了效果,喫上一點點東西就“飽腹”了,實現了“縮胃”的夢想。事實上,人的胃容量仍一如既往,沒有任何變動,只是整個機體的基礎代謝率“滑坡”了。

“大胃王”並不是撐出來的

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身邊有些人的胃容量似乎天生大於常人,也就是常說的“大胃王”。他們真的是胃容量要比我們大出許多嗎?

其實,這些人的胃容量與我們常人並無二致。他們之所以喫得比一般人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他們胃的彈性天生就比較好,每次都能喫進2400毫升-3200毫升體積的食物,很容易就能達到胃的極限;二是長期進食大量的食物,致使胃壁增厚,胃腸蠕動加快,胃排空加速;三是長期暴飲暴食會使胃一直處於擴張狀態,由此會降低胃壁的彈性,而這並非是因爲“胃被撐大了”,而是胃壁的彈性被破壞了。

無論哪一種原因,長期“填鴨式”的飲食習慣都不利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三高”和胃穿孔等疾病。同時,因暴食而急劇擴張的胃還會對周圍的重要器官,如心臟、肺等產生壓迫,導致意外。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人的飲食量和飲食結構是經年累月養成的,但也並非一成不變;通過一段時間的合理控制,是能做到少食、減餐、縮減攝入量的,進而形成更加健康的飲食習慣。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宋吉濤)

人們常說,最佳的減肥方式是“管住嘴邁開腿”,但由於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加快或是缺少持之以恆的毅力等諸多原因,很多體重超標及肥胖的人很難做到用正確的方式保持良好的身材,更多的人則是劍走偏鋒,選擇“餓瘦”,他們認爲“胃越餓越小,越撐越大”。這是真的嗎?

覺得喫飽時,胃已經被撐

胃組織是由黏膜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和漿膜層組成,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因此胃的確能夠自由伸縮。當人進食後,食物通過食道 進人 胃,胃壁有伸縮性,食物會使胃膨脹,胃的體積就慢慢變大,胃壁漸漸變薄,當胃擴充到一定的程度時,會反饋給大腦,大腦就會發出“飽腹感”的指令。

需要強調的是,胃不管是“脹大”還是“縮小”,其容量的變化是有一定範圍的。按成人胃容量大小,男性約1500毫升,女性約1400毫升。人在完全空腹時,胃容量約有50毫升-100毫升左右,正常喫飽飯之後,胃容量則可以達到1200毫升-1600毫升。而胃擴張最大可達3000毫升,若是超過了3500毫升,就會有一定的危險。

很多時候,胃把“進食量已經足夠”這個信息反饋給大腦,而大腦再發出“飽腹感”的信息時,這個過程會有一定的時間遲滯性。也就是說,當人們接收到大腦提醒自己的信息說已經“喫飽”了時,實際上胃已經比“飽”的狀態容納了更多的食物,也就是已經“撐”着了,因此每餐進食七八分飽正好。

節食會“拉低”基礎代謝率

很多人發現,當控制進食量一段時間後,不僅食慾會降低,而且喫得也比之前少了,喫一點就會覺得已經飽了,因此誤以爲自己的胃是“餓小”了。其實,這只是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因素所導致的錯覺。

這是因爲飢餓感和飽腹感都是由大腦發出的信號,胃只是作爲接收器。如果長期節食,一方面,大腦會認爲身體本身開啓了“飢餓模式”,在還沒有喫到足量的食物時就發出命令來抑制飢餓感,降低食慾。另一方面,長期節食會帶來人體基礎代謝率的下降,所以每天需要的能量就會減少,相應的,自身需要的能量就會受到抑制。

因而當機體攝入一定量的食物後,大腦就會發出“飽腹感”信號,人們就會誤以爲長期節食取得了效果,喫上一點點東西就“飽腹”了,實現了“縮胃”的夢想。事實上,人的胃容量仍一如既往,沒有任何變動,只是整個機體的基礎代謝率“滑坡”了。

“大胃王”並不是撐出來的

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身邊有些人的胃容量似乎天生大於常人,也就是常說的“大胃王”。他們真的是胃容量要比我們大出許多嗎?

其實,這些人的胃容量與我們常人並無二致。他們之所以喫得比一般人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他們胃的彈性天生就比較好,每次都能喫進2400毫升-3200毫升體積的食物,很容易就能達到胃的極限;二是長期進食大量的食物,致使胃壁增厚,胃腸蠕動加快,胃排空加速;三是長期暴飲暴食會使胃一直處於擴張狀態,由此會降低胃壁的彈性,而這並非是因爲“胃被撐大了”,而是胃壁的彈性被破壞了。

無論哪一種原因,長期“填鴨式”的飲食習慣都不利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三高”和胃穿孔等疾病。同時,因暴食而急劇擴張的胃還會對周圍的重要器官,如心臟、肺等產生壓迫,導致意外。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人的飲食量和飲食結構是經年累月養成的,但也並非一成不變;通過一段時間的合理控制,是能做到少食、減餐、縮減攝入量的,進而形成更加健康的飲食習慣。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宋吉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