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現代社會,隨着公衆對孩子的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育兒知識的普及,家長也明白,對孩子大吼、發脾氣是一種不對的行爲

所以在孩子犯錯後,他們照着書上說的,耐心的給孩子講道理。。

一開始,孩子還能耐心的待在原地,聽大人們講道理,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家長髮現自己講的道理,孩子總是進右耳出,甚至跑到一邊去。

這可愁懷了多數家長:打不得,講道理又不聽,那孩子要是犯了錯不聽話該怎麼辦啊?

我們要知道,教育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體會的過程,只有明白了這一點,對於教育孩子,家長們就不必發愁。

02.

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疑問:剛開始還好好的,可後來爲什麼和孩子講道理不管用了?

家長認爲,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感化孩子,就能讓孩子聽我的話。

但是我們不能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

盧梭曾在書中寫到:教育孩子三個最無用的方法:講道理,發脾氣,強行煽情

然而,現在也恰恰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身體力行的做這三件事。

在我對他們講出上面那句話時,他們總是表示困惑:

這樣教育孩子有錯嗎?

教育孩子的初衷是對的,但不能用大的理由壓制孩子,用自己的想法干擾孩子的思維。這樣的行爲不會給孩子帶來實質性的教育,反而會讓孩子難以接受。

有網友說,每逢過年串門走親戚,自己最討厭的就是那些在酒桌上,接着醉醺醺的酒勁,拉着你,以社會過來人的身份跟你講一堆大道理的長輩。

他們以“我喫的鹽比你喫的飯都多”的口吻,替自己做出選擇。

並且,每個習慣講大道理的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懂得比你多,你應該這樣做…”

他們認爲孩子是什麼都不懂得,需要自己的社會經驗和思想來進行指導。

但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即使是成年人,也並不喜歡別人說教、講大道理。

03.

那麼,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是什麼呢?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用“行動”代替說教

那麼,又該如何去做呢?

1. 給孩子宣泄情緒的機會

有孩子的家長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會無端地哭鬧,沒有什麼原因。

有時候,孩子哭鬧僅僅是他在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並非做錯了事。

而在此時,家長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體會孩子的心情,而不是不明就裏的胡亂講一通大道理。

心理學家指出:傾訴是緩解壓力最有效的辦法,我們的作用,判斷到底孩子需要一個建議,還是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

2. 不評判對錯,只分析事實

爲什麼家長會覺得越跟孩子“講道理”越難管?

其實是因爲很多家長在發生事情後,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知道自己哪錯了嗎?”

雖然是問句,但是家長已經在心裏認定是自己孩子做錯了事,因此,孩子聽了,也默認家長站到了自己對立面。

有研究指出,在與孩子溝通中,理所應當的評判對錯是大忌。

孩子行爲的對錯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評判,而不是來自於家長的判斷。

家長,只需要做到幫助孩子理清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剩下的事情,教給孩子自己。

3. 用行動代替“說教”

網上有位媽媽,在孩子長出第一顆乳牙時,媽媽給開始孩子刷牙了。

但是孩子並不配合媽媽的舉動。爲此兩人總會爭執,最後以孩子大哭,媽媽生氣而結束。

有一天,媽媽拿着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娃娃,跟孩子說:“娃娃很就久沒刷牙了,現在他的牙都壞了,而且還疼得厲害,你能幫他刷牙嗎?

孩子很爽快的答應了,在幫助娃娃之後,媽媽鼓勵孩子:

“娃娃真棒,在寶寶面前表現的這麼好,寶寶別提多開心了,又對孩子說,你願不願意好好刷牙,讓媽媽開心呢“。

沒想到孩子滿心歡喜的答應了,從此以後兩人再也沒有因爲刷牙而爭吵。

研究證明: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看起來只是換了個動詞的區別,但是若是能這二者之間有完美的過度,還是要看家長是如何做的。

將道理藏在生動有趣的情境裏,往往比直接講出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爲孩子的榜樣,並且讓他親身感受。

只有通過“言傳身教”,孩子才能成長的更爲優秀。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只是起到陪伴作用,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

我們能做的,就是成爲孩子的光,讓他們在摸索這個世界時,能夠幫助他們指引方向。

- END -

:凱爸

看完的讀者,如果你贊同我的觀點,記得給我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