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具有满满的科塔萨尔风,今天我想从科塔萨尔作品现实与幻想交汇的特点入手,谈谈这场堵车背后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难以打破的疏离感。因此,当我看到科塔萨尔笔下的人物在堵车问题久久不能解决的困境中,开始因食物和水源而发愁,甚至组成了末日小说中才会出现的自救团体时,我不得不对科塔萨尔的脑洞感到惊叹。

科塔萨尔是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很多读者可能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但与他齐名的另一大主将,在国际上名声斐然的马尔克斯,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著有《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对科塔萨尔评价极高,声称“他就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作家”。

《南方高速》是科塔萨尔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从现实生活常见的堵车现象入手,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堵车的严重程度扩大化。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堵车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然而等到堵车的情况好转,之前萌生的情感转瞬间如过眼云烟一般消散于奔腾的车流中。

小说具有满满的科塔萨尔风,今天我想从科塔萨尔作品现实与幻想交汇的特点入手,谈谈这场堵车背后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难以打破的疏离感。

1、一场突破常理的大堵车,反而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科塔萨尔作为拉美文学爆炸的主将,作品具有较为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倾向。在他的作品中,大胆的想象与为人熟知的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难舍难分。正如《南方高速》中的那场,超出常理的大堵车。

①现实与幻境的交错,离奇的堵车

《南方高速》开篇一上来,便是对堵车状况的描写。

在通往首都巴黎的南方高速公路上,拥挤的车流构成六条盘踞在公路上的长龙。而那些身处在停止呼吸了的庞大车流之中的司机们的无聊乏味也被科塔萨尔用平淡的叙述,直观地表现了出来。

“哪怕是不断地发动、停车、急刹车,哪怕永远不能摆脱一挡,也不能摆脱令人恼火的失望,一次又一次地从一挡变成空挡,不断地踩刹车,拉手刹,停车,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仿佛没有尽头。”

我相信每一个在高速公路上经历过大堵车的人在看到这段文字时都会产生同样的共鸣。一次次带着希望发动汽车,然而还没开几秒又不得不在前方汽车刹车灯的指引下停下匆匆的脚步。这种焦虑感,无助感被科塔萨尔很好地用文字展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而科塔萨尔生活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汽车在欧美已经不再是皇室贵族的专用高档品,而是如堂前燕一般飞入了平常百姓家。因此,在通往巴黎的高速公路上出现大堵车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科塔萨尔正是从现实状况入手,一步步把我们引入他用幻想编织成的奇异罗网中。

诚然,堵车确实是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的正常现象。但南方高速的这场堵车,未免有些太过离奇。

原因无他,只因为这场大堵车持续的时间未免有些太过长了。一般的堵车往往两三个小时便可解决,最严重的半天时间也已经足够了。然而南方高速上的车主们,整整堵了四五天,才等来了道路的畅通。

可以说,这样的堵车盛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然而科塔萨尔就是如此大胆,同时又是如此细腻。他紧紧抓住生活中常见的,却不被人过多放在心上的现实状况,运用丰富的想象把现实与幻想揉捏在一起,令读者啧啧称奇。

②如末日小说一般的剧情发展,自救组织的建立

如果单单只是说堵车旷日持久,恐怕还不足以体现出科塔萨尔无拘无束的想象。最令我感到惊叹的是,科塔萨尔能够如此自然地把小说风格向末日题材靠拢。

谈起末日风格的小说,我曾经年少时也看过不少。这种类型的小说在网络文学中十分流行,废土、丧尸、天灾,大多数我都看过。因此,当我看到科塔萨尔笔下的人物在堵车问题久久不能解决的困境中,开始因食物和水源而发愁,甚至组成了末日小说中才会出现的自救团体时,我不得不对科塔萨尔的脑洞感到惊叹。

堵车能堵到如此地步,我是没有想到的。在南方高速上的每一个人不是被卡在动弹不得的车流中,而是置身于生死攸关的命运牢笼中,遭受着死亡的威胁。然而最令人感到绝望的是,这停滞不前的车流仍旧没有任何苏醒的迹象。人们每一天都在大胆地揣测堵车的缘由,听着那些捏造出来的流言蜚语,遥望着不见边际的车辆,绝望的感受便如白昼的炎热天气一般,让人如坐针毡。

但在这样的绝望处境中,人们还是能捕捉到一点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希望的。

由于自救组织的建立,周边车辆的车主都自发组成了小团体,陌不相识的路人因此有了互相熟知的可能。男人们在星夜里聚在一起打扑克,女人们唠着家长里短,年纪尚小的孩子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玩具,其乐融融。而标致404的工程师甚至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与王妃车上的女士陷入了热恋。

如此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在这场离奇的大堵车之中被拉近了。困境中人们的绝望感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削弱,拥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与希望。

2、亲近只是表象,分崩离析的种子早已埋下

通过我上文的描述来看,堵车确实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假若你以为科塔萨尔是在赞誉人们的真心实意,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撕破现实生活的冷漠面具,是科塔萨尔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南方高速》自然也不例外。

①被迫的聚集,掩盖了冷漠的本质

诚然,众人聚集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是真实存在的,人们互相施以援手的举动也是不可否认的。但距离的被拉进,不能脱离堵车的大背景,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是被动产生的,而不是主动形成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该互相帮助,他们还有个想法,要是有人出面把这一群人的事儿管起来,那他们坚持到巴黎是没什么问题的。”

自救组织虽然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却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建立的。在缺少食物和水,堵车的状况短时间内不会好转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坚持到巴黎,只能被迫聚集在一起,互相帮助。否则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到最后一刻。

可能有些读者会困惑,即使自救组织的建立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我又怎么敢确定人们平日里就是以冷漠示人的呢?除了考虑到科塔萨尔作品主题的相似性,他本人在小说中描写的另一个群体也为我做出如此推测增加了合理性。

当人们的食物和水不足以支撑下去的时候,自救组织的头目聚在一起商议后,决定派人去高速周边的村庄花钱买一些食物和淡水,以补给供给。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高速公路周边村庄的村民却对他们十分排斥,拒绝出售水和食物,甚至还有人被村民合伙揍了一顿。到了后来,只要有人从高速跳下去,那些在暗中潜伏的村民便会扔来密密麻麻的石子,吓得人抱头鼠窜。

对困境之中的人施以援手,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更何况这些被困在路上的司机们也并非是在乞讨,而是在拿钱买东西。然而村民却作出如此过激的反应,让我对他们的冷漠感到胆寒。

科塔萨尔选择把村民形象塑造成这样,并不是在抹黑在乡村生活的人们。在我看来,他只是在旁敲侧击,提醒读者应该注意到现实的本质。像村民他们这样,对他人的悲惨遭遇视若无睹,或许才是生活的常态。而自救组织成员的互帮互助,其实只是遮蔽了读者双眼的美丽幻想。如果没有堵车这个大的限定条件,也许他们就会和村民一样,冷漠地观照着身边的一切。

②符号化的代称,更显人性的缺失

除了通过村民的举动,可以看透出人性冷漠的本质。科塔萨尔对于人物称呼的设定,也让我读出了他笔下人物人性的缺失。

在《南方高速》中出场的人物多达十几个,然而他们的名字却都十分随意。科塔萨尔似乎懒得起名字,直接以他们的职业为称呼,比如工程师、军人。或者以他们开的车的型号为称呼,比如王妃上的女士没有特定的姓名,科塔萨尔在叙述时,直接以王妃代称。而标致404还代表工程师,陶努斯代表自救组织的领导者,福特水星代表四处以高价兜售淡水的黑心商人。再或者直接按年龄大小和性别称呼,比如老人、男孩、女孩、少女。

总而言之,虽然出场的人物繁多,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姓名,而只是有一个代称。要么是职业,要么是驾驶的车辆,要么是按年纪大小和性别划分。也正是因此,虽然工程师和王妃陷入了爱恋,但到分别的那一刻,工程师仍旧不知道王妃的真实姓名,而只知道她开着的车的型号是王妃。

科塔萨尔用符号化的称呼来替代人们的姓名,就是在暗示人的冷漠。正是因为没有互相介绍姓名,互相熟知对方的必要,每个人都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狭小圈子,而不与他人交往,所以科塔萨尔干脆连姓名都懒得想了。即便堵车堵了四五天,人们仍旧以称号代称,而没有问问朝夕相处的他人真实姓名的想法,冷漠可见一斑。

3、当现实冲破幻想,驶向巴黎的车辆终究要回归冰冷现实的怀抱

在故事的最后,长长的车流组成的巨龙终于苏醒,人们又重新启程。但如此充满希望的结局却在科塔萨尔的处理下变得伤感起来,因为回归现实,同时也意味着回归冷漠。

①希望的转变,反映了人物对亲近感的渴求

在结尾处,《南方高速》的主人公工程师对堵车状况好转的态度前后转变极大。

在一开始车子终于可以向前行驶时,工程师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了希望。他一边驾驶,一边幻想着自己和王妃到达巴黎之后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当他猛然发现王妃的距离离自己越来越远,而没有一丝一毫想要停留的想法,只顾着极速向前时,工程师便开始慌乱了。他开始希望这奔驰的巨龙能够再度陷入沉睡,这样他便可以把王妃揽回身边,而不用接受分离的现实。

“九点半钟该去分发食品、探望病人,还得和陶努斯以及阿利亚纳的乡下人一起分析形势;然后天黑了,王妃会悄悄来到他的车上,满天的星斗和云彩,这才叫生活。是的,生活本该这样,一切不能就这样告终。”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一开始,工程师是殷切地期盼着堵车的状况能尽快结束,然而到了最后,他却又渴望回到堵车的状态之中。工程师希求的前后转变,其实反映了他对于亲近感的渴望。

堵车时,工程师可以与王妃在夜晚相拥而眠,敞开怀抱,或是跟其他的男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而等到道路畅通,人们却都好像丢失了魂魄一般,纷纷回到冷漠的状态,只是自顾自地开足马力,面无表情地朝着偌大的巴黎驶去。而科塔萨尔就是在借工程师的视角,表现出自己对于冷漠人们的反感,对于彼此亲近的美好现实的期盼。

②堵与不堵,隐含着现实与幻想的对立

《南方高速》全文在工程师的困惑之中迎来了结尾。

“只有一件事他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匆忙,为什么深更半夜在一群陌生的汽车中,在谁都不了解谁的人群中,在这样一个人人目视前方、也只知道目视前方的世界里,要这样向前飞驰。”

工程师能否和王妃再续前缘,我们已不得而知。但这样的悲惨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堵车与不堵车,两种情形,却意味着现实与幻想的对立。

不堵车的时候,社会秩序正常运作,人们可以继续按照自己的习惯,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一板一眼地运行着。然而超现实的大堵车打破了这种现实。在空前绝后的大堵车中,正常的秩序已经无法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在困境中的司机们自法组成了自救组织,完成了秩序的重新构建。

因大堵车诞生的秩序是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极大程度地拉近了。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南方高速》中出场的人物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人,这其实也是社会的缩影。然而令人感到悲观的是,这样的温情社会却是诞生在作者的超现实背景设定中,它本身的存在也就与现实脱节,站在了现实的对立面。而等到道路畅通,这种存在于幻想中的秩序自然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人们又重新受原本的现实秩序的支配,自然要回到冷漠的生存状态。

一切早已成为定局,在科塔萨尔的设定下,正常社会秩序一旦运作起来,人们都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人与人之间横亘着的疏离感也因此难以被打破,要想驱散掉这种冷漠,必须打破现有的秩序,重建新的秩序。但这一切,又岂是嘴上说说便行?

西班牙《国家报》如此评价科塔萨尔:“热爱科塔萨尔是整整一代人必须要做的事。人们惊讶地发现可以用西班牙语像爵士乐那样自由地写作,摒弃约定俗成,或者像杜尚那样,将日用品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新的视角将它们点化为艺术品。”

科塔萨尔作为一位伟大的幻想小说家,赋予了生活中稀疏平常的现象蓬勃的生命力。现实状况中的堵车令人焦躁不安,然后在他的小说中,现实完成了一百八十度的颠倒,堵车成为了拉近彼此距离的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

然而这一切终究是不牢靠的,在快速前进的车流中,我能感受到工程师内心的绝望。远去的爱情,消散的欢愉,见不到的人,说不出的话,都将在巴黎璀璨灯火的照射下成为疲惫旅人梦中的呓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