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具有滿滿的科塔薩爾風,今天我想從科塔薩爾作品現實與幻想交匯的特點入手,談談這場堵車背後體現出的人與人之間難以打破的疏離感。因此,當我看到科塔薩爾筆下的人物在堵車問題久久不能解決的困境中,開始因食物和水源而發愁,甚至組成了末日小說中才會出現的自救團體時,我不得不對科塔薩爾的腦洞感到驚歎。

科塔薩爾是拉美文學爆炸四大主將之一。很多讀者可能對這個名字十分陌生,但與他齊名的另一大主將,在國際上名聲斐然的馬爾克斯,想必大多數人都有所瞭解。著有《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對科塔薩爾評價極高,聲稱“他就是自己想要成爲的那種作家”。

《南方高速》是科塔薩爾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從現實生活常見的堵車現象入手,用豐富的想象力將堵車的嚴重程度擴大化。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大堵車中,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然而等到堵車的情況好轉,之前萌生的情感轉瞬間如過眼雲煙一般消散於奔騰的車流中。

小說具有滿滿的科塔薩爾風,今天我想從科塔薩爾作品現實與幻想交匯的特點入手,談談這場堵車背後體現出的人與人之間難以打破的疏離感。

1、一場突破常理的大堵車,反而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

科塔薩爾作爲拉美文學爆炸的主將,作品具有較爲明顯的魔幻現實主義傾向。在他的作品中,大膽的想象與爲人熟知的現實生活交織在一起,難捨難分。正如《南方高速》中的那場,超出常理的大堵車。

①現實與幻境的交錯,離奇的堵車

《南方高速》開篇一上來,便是對堵車狀況的描寫。

在通往首都巴黎的南方高速公路上,擁擠的車流構成六條盤踞在公路上的長龍。而那些身處在停止呼吸了的龐大車流之中的司機們的無聊乏味也被科塔薩爾用平淡的敘述,直觀地表現了出來。

“哪怕是不斷地發動、停車、急剎車,哪怕永遠不能擺脫一擋,也不能擺脫令人惱火的失望,一次又一次地從一擋變成空擋,不斷地踩剎車,拉手剎,停車,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彷彿沒有盡頭。”

我相信每一個在高速公路上經歷過大堵車的人在看到這段文字時都會產生同樣的共鳴。一次次帶着希望發動汽車,然而還沒開幾秒又不得不在前方汽車剎車燈的指引下停下匆匆的腳步。這種焦慮感,無助感被科塔薩爾很好地用文字展現了出來,具有很強的現實感。

而科塔薩爾生活的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汽車在歐美已經不再是皇室貴族的專用高檔品,而是如堂前燕一般飛入了平常百姓家。因此,在通往巴黎的高速公路上出現大堵車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科塔薩爾正是從現實狀況入手,一步步把我們引入他用幻想編織成的奇異羅網中。

誠然,堵車確實是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的正常現象。但南方高速的這場堵車,未免有些太過離奇。

原因無他,只因爲這場大堵車持續的時間未免有些太過長了。一般的堵車往往兩三個小時便可解決,最嚴重的半天時間也已經足夠了。然而南方高速上的車主們,整整堵了四五天,纔等來了道路的暢通。

可以說,這樣的堵車盛況在現實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然而科塔薩爾就是如此大膽,同時又是如此細膩。他緊緊抓住生活中常見的,卻不被人過多放在心上的現實狀況,運用豐富的想象把現實與幻想揉捏在一起,令讀者嘖嘖稱奇。

②如末日小說一般的劇情發展,自救組織的建立

如果單單只是說堵車曠日持久,恐怕還不足以體現出科塔薩爾無拘無束的想象。最令我感到驚歎的是,科塔薩爾能夠如此自然地把小說風格向末日題材靠攏。

談起末日風格的小說,我曾經年少時也看過不少。這種類型的小說在網絡文學中十分流行,廢土、喪屍、天災,大多數我都看過。因此,當我看到科塔薩爾筆下的人物在堵車問題久久不能解決的困境中,開始因食物和水源而發愁,甚至組成了末日小說中才會出現的自救團體時,我不得不對科塔薩爾的腦洞感到驚歎。

堵車能堵到如此地步,我是沒有想到的。在南方高速上的每一個人不是被卡在動彈不得的車流中,而是置身於生死攸關的命運牢籠中,遭受着死亡的威脅。然而最令人感到絕望的是,這停滯不前的車流仍舊沒有任何甦醒的跡象。人們每一天都在大膽地揣測堵車的緣由,聽着那些捏造出來的流言蜚語,遙望着不見邊際的車輛,絕望的感受便如白晝的炎熱天氣一般,讓人如坐鍼氈。

但在這樣的絕望處境中,人們還是能捕捉到一點支撐自己堅持下去的希望的。

由於自救組織的建立,周邊車輛的車主都自發組成了小團體,陌不相識的路人因此有了互相熟知的可能。男人們在星夜裏聚在一起打撲克,女人們嘮着家長裏短,年紀尚小的孩子們互相分享自己的玩具,其樂融融。而標緻404的工程師甚至邂逅了自己的愛情,與王妃車上的女士陷入了熱戀。

如此看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在這場離奇的大堵車之中被拉近了。困境中人們的絕望感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削弱,擁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與希望。

2、親近只是表象,分崩離析的種子早已埋下

通過我上文的描述來看,堵車確實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假若你以爲科塔薩爾是在讚譽人們的真心實意,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撕破現實生活的冷漠面具,是科塔薩爾作品一以貫之的主題,《南方高速》自然也不例外。

①被迫的聚集,掩蓋了冷漠的本質

誠然,衆人聚集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是真實存在的,人們互相施以援手的舉動也是不可否認的。但距離的被拉進,不能脫離堵車的大背景,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是被動產生的,而不是主動形成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就該互相幫助,他們還有個想法,要是有人出面把這一羣人的事兒管起來,那他們堅持到巴黎是沒什麼問題的。”

自救組織雖然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但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建立的。在缺少食物和水,堵車的狀況短時間內不會好轉的情況下,人們爲了堅持到巴黎,只能被迫聚集在一起,互相幫助。否則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撐到最後一刻。

可能有些讀者會困惑,即使自救組織的建立是迫不得已而爲之的,我又怎麼敢確定人們平日裏就是以冷漠示人的呢?除了考慮到科塔薩爾作品主題的相似性,他本人在小說中描寫的另一個羣體也爲我做出如此推測增加了合理性。

當人們的食物和水不足以支撐下去的時候,自救組織的頭目聚在一起商議後,決定派人去高速周邊的村莊花錢買一些食物和淡水,以補給供給。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高速公路周邊村莊的村民卻對他們十分排斥,拒絕出售水和食物,甚至還有人被村民合夥揍了一頓。到了後來,只要有人從高速跳下去,那些在暗中潛伏的村民便會扔來密密麻麻的石子,嚇得人抱頭鼠竄。

對困境之中的人施以援手,本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爲,更何況這些被困在路上的司機們也並非是在乞討,而是在拿錢買東西。然而村民卻作出如此過激的反應,讓我對他們的冷漠感到膽寒。

科塔薩爾選擇把村民形象塑造成這樣,並不是在抹黑在鄉村生活的人們。在我看來,他只是在旁敲側擊,提醒讀者應該注意到現實的本質。像村民他們這樣,對他人的悲慘遭遇視若無睹,或許纔是生活的常態。而自救組織成員的互幫互助,其實只是遮蔽了讀者雙眼的美麗幻想。如果沒有堵車這個大的限定條件,也許他們就會和村民一樣,冷漠地觀照着身邊的一切。

②符號化的代稱,更顯人性的缺失

除了通過村民的舉動,可以看透出人性冷漠的本質。科塔薩爾對於人物稱呼的設定,也讓我讀出了他筆下人物人性的缺失。

在《南方高速》中出場的人物多達十幾個,然而他們的名字卻都十分隨意。科塔薩爾似乎懶得起名字,直接以他們的職業爲稱呼,比如工程師、軍人。或者以他們開的車的型號爲稱呼,比如王妃上的女士沒有特定的姓名,科塔薩爾在敘述時,直接以王妃代稱。而標緻404還代表工程師,陶努斯代表自救組織的領導者,福特水星代表四處以高價兜售淡水的黑心商人。再或者直接按年齡大小和性別稱呼,比如老人、男孩、女孩、少女。

總而言之,雖然出場的人物繁多,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都沒有姓名,而只是有一個代稱。要麼是職業,要麼是駕駛的車輛,要麼是按年紀大小和性別劃分。也正是因此,雖然工程師和王妃陷入了愛戀,但到分別的那一刻,工程師仍舊不知道王妃的真實姓名,而只知道她開着的車的型號是王妃。

科塔薩爾用符號化的稱呼來替代人們的姓名,就是在暗示人的冷漠。正是因爲沒有互相介紹姓名,互相熟知對方的必要,每個人都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狹小圈子,而不與他人交往,所以科塔薩爾乾脆連姓名都懶得想了。即便堵車堵了四五天,人們仍舊以稱號代稱,而沒有問問朝夕相處的他人真實姓名的想法,冷漠可見一斑。

3、當現實衝破幻想,駛向巴黎的車輛終究要回歸冰冷現實的懷抱

在故事的最後,長長的車流組成的巨龍終於甦醒,人們又重新啓程。但如此充滿希望的結局卻在科塔薩爾的處理下變得傷感起來,因爲迴歸現實,同時也意味着迴歸冷漠。

①希望的轉變,反映了人物對親近感的渴求

在結尾處,《南方高速》的主人公工程師對堵車狀況好轉的態度前後轉變極大。

在一開始車子終於可以向前行駛時,工程師對接下來的旅程充滿了希望。他一邊駕駛,一邊幻想着自己和王妃到達巴黎之後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當他猛然發現王妃的距離離自己越來越遠,而沒有一絲一毫想要停留的想法,只顧着極速向前時,工程師便開始慌亂了。他開始希望這奔馳的巨龍能夠再度陷入沉睡,這樣他便可以把王妃攬回身邊,而不用接受分離的現實。

“九點半鐘該去分發食品、探望病人,還得和陶努斯以及阿利亞納的鄉下人一起分析形勢;然後天黑了,王妃會悄悄來到他的車上,滿天的星斗和雲彩,這才叫生活。是的,生活本該這樣,一切不能就這樣告終。”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在一開始,工程師是殷切地期盼着堵車的狀況能儘快結束,然而到了最後,他卻又渴望回到堵車的狀態之中。工程師希求的前後轉變,其實反映了他對於親近感的渴望。

堵車時,工程師可以與王妃在夜晚相擁而眠,敞開懷抱,或是跟其他的男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而等到道路暢通,人們卻都好像丟失了魂魄一般,紛紛回到冷漠的狀態,只是自顧自地開足馬力,面無表情地朝着偌大的巴黎駛去。而科塔薩爾就是在借工程師的視角,表現出自己對於冷漠人們的反感,對於彼此親近的美好現實的期盼。

②堵與不堵,隱含着現實與幻想的對立

《南方高速》全文在工程師的困惑之中迎來了結尾。

“只有一件事他不明白,爲什麼要這麼匆忙,爲什麼深更半夜在一羣陌生的汽車中,在誰都不瞭解誰的人羣中,在這樣一個人人目視前方、也只知道目視前方的世界裏,要這樣向前飛馳。”

工程師能否和王妃再續前緣,我們已不得而知。但這樣的悲慘結局,其實早已註定。堵車與不堵車,兩種情形,卻意味着現實與幻想的對立。

不堵車的時候,社會秩序正常運作,人們可以繼續按照自己的習慣,在自己的生活軌道上一板一眼地運行着。然而超現實的大堵車打破了這種現實。在空前絕後的大堵車中,正常的秩序已經無法維持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在困境中的司機們自法組成了自救組織,完成了秩序的重新構建。

因大堵車誕生的秩序是充滿溫情與希望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極大程度地拉近了。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南方高速》中出場的人物幾乎涵蓋了所有類型的人,這其實也是社會的縮影。然而令人感到悲觀的是,這樣的溫情社會卻是誕生在作者的超現實背景設定中,它本身的存在也就與現實脫節,站在了現實的對立面。而等到道路暢通,這種存在於幻想中的秩序自然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人們又重新受原本的現實秩序的支配,自然要回到冷漠的生存狀態。

一切早已成爲定局,在科塔薩爾的設定下,正常社會秩序一旦運作起來,人們都會抱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人與人之間橫亙着的疏離感也因此難以被打破,要想驅散掉這種冷漠,必須打破現有的秩序,重建新的秩序。但這一切,又豈是嘴上說說便行?

西班牙《國家報》如此評價科塔薩爾:“熱愛科塔薩爾是整整一代人必須要做的事。人們驚訝地發現可以用西班牙語像爵士樂那樣自由地寫作,摒棄約定俗成,或者像杜尚那樣,將日用品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新的視角將它們點化爲藝術品。”

科塔薩爾作爲一位偉大的幻想小說家,賦予了生活中稀疏平常的現象蓬勃的生命力。現實狀況中的堵車令人焦躁不安,然後在他的小說中,現實完成了一百八十度的顛倒,堵車成爲了拉近彼此距離的千載難逢的絕佳時機。

然而這一切終究是不牢靠的,在快速前進的車流中,我能感受到工程師內心的絕望。遠去的愛情,消散的歡愉,見不到的人,說不出的話,都將在巴黎璀璨燈火的照射下成爲疲憊旅人夢中的囈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