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唐朝初年,长安玄武门发生了一起惊天动地的事变。事变之时,天子是宽仁容众的唐高祖李渊;事变中,天子门下一群皇国精华发生了火拼:李世民率领刚直勇猛的尉迟敬德等人,杀死了英武仁恕的长兄李建成,和武勇异常的四弟李元吉。事变之后,李渊退位,李世民成为新一代国君。这一事变是唐朝国史上的悲剧。悲剧不仅体现在骨肉相残,更体现为"精英"之间的互噬。抛开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尉迟敬德亲手杀掉了李元吉!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被尉迟敬德杀死,这一场搏杀混杂于事变的乱战之中,不太被人重视。人们只是把事变看成是李氏兄弟之间的争权之战,而尉迟敬德作为李世民的手下,他执行的是李世民的意志。人们认为如果不是尉迟敬德杀死李元吉,也会有其他人来做。这样的想法是笼统的,甚至是错误的。事实上,如果没有尉迟敬德,李元吉可能没人杀得掉,说不准他能反过来把李世民给杀掉!

有句古话:一物降一物。尉迟敬德是李元吉的克星,这一点并不是玄武门之变中才偶然表现的,在很早之前,它就已经成了一条"命数"。


一、人物介绍

李元吉与尉迟敬德都是武艺超群的人,他们的对战像极了一场"英雄"的对战。

(一)李元吉

李元吉是李渊的第四个儿子,他善于马上作战,作战兵器是一马槊。这种兵器后端是杆,前端是锋,锋长半米以上,形如宝剑,有四刃、八刃等不同形制。总体上看,马槊长度大于普通的长矛,而且由于锋刃较长,在冲刺时威力极大,能够轻而易举地击破铠甲,洞穿人体。马槊被称为有唐一代杀伤力最强的兵器,在骑兵作战中殊不可少。

李元吉擅长马槊,其个性又极为桀骜,也是一名敢于冲锋陷阵的猛将。在一次对战王世充的战斗中,李元吉以少量兵马设伏,击溃了王世充所部,斩杀八百人,并生俘了大将乐仁昉和兵士上千人。

同样的,他也有不少的公子哥毛病。除了爱好游猎,违反法纪,抢占民财之外,自视甚高、出战轻率也是个大毛病。他能打"顺风仗",但遇到困境,就没有魄力反败为胜,往往会惜命逃跑。在他守卫并州时,刘武周率5000精兵来袭。李元吉目空一切,强令几百士兵前去迎战,结果悉数被杀。这又让他十分恐惧,亲自率领城中精壮主力,打着与敌交战的旗号,出城后自己却溜起了,导致并州无兵可守,很快陷落。

所以李元吉是一个多面人物:一方面武艺高超,一方面谋略短浅;一方面狂傲轻战,一方面胆气不足。


(二)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个苦出身,早年以打铁为生。俗话说"打铁须要自身硬",繁重的工作让他有了强健的体格。后来,尉迟敬德在刘武周帐下当兵,数次打败唐军。李世民听说有这么一位猛将,就要收为己有。在一次围城战中,尉迟敬德孤立无援,被唐军俘虏,归于李世民治属。

一投到李世民帐下,尉迟敬德就表现出十足的忠诚,而李世民知人知心,大胆使用,让其随行左右。有一次,李世民外出游猎,遇到王世充的数万兵马。李世民被围,生死悬于一线。正在此时,尉迟敬德挺身救,将围追的敌将斩杀若干,随后保护李世民撤退。王世充的兵士还在后来追赶,却屡次被尉迟敬德杀退。最后,王世充所部被打乱,投降的骑兵都达6000之众。

尉迟敬德不是一个智谋型的将军,他的出色之处在于作战时的勇猛无比。他常常一人一马突入敌军阵营,厮杀一通后又有全身而返。因此,他的名气闻达于战场,成为敌军最不愿意对战的人。


显而易见,尉迟敬德的功夫十分了得,但更特别的是他十分擅长"躲槊"。当战场上最厉害的兵器——马槊、长矛——成群地向他刺来时,他能够灵巧地躲避。不管长槊、长矛如何密集,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威胁。而且,他甚至能够一边躲避一边把槊、矛夺到自己手中,反过来击杀敌军将士。


二、"夙怨"的形成

在大唐草创时期,李家兄弟同仇敌恺,一起打江山,相互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所以,各军之间常有比武切蹉之举。尉迟敬德归降李世民之后,他善于"躲槊"的本领在唐军中传开。这一本领实在过于奇特,李元吉听说之后,感到不可思议,就来找尉迟敬德比试武艺。

李元吉对自己的武艺十分自负,担心伤着尉迟敬德,就提议去掉槊头的刀刃。尉迟敬德根本没把这个李世民的弟弟放在眼里,他说:"即使有刀刃,你也刺不到我。你的刀刃还是保留着吧,至于我的槊,当然要去掉刀刃的。"

两人交战后,李元吉果然一槊也不能击中,这让十分自负的他感到内心很受伤。在一旁观看的李世民,还不肯罢休,似乎要给狂傲的弟弟上一堂课。他问尉迟敬德:"躲槊与夺槊,哪一个难?"这个问题,娴于弓马的李世民当然知道答案,无论是在场的各位将士,包括我们也都一清二楚。尉迟敬德自然回答说:"夺槊难。"


这一来,李元吉也下不来台,不得“不配合”着让尉迟敬德表演"夺槊"。这样的比赛,没比就已经输了。但李元吉不但去比了,而且输得极惨——马槊被夺了三次。

这次比武被李元吉视为奇耻大辱。起先他自己找尉迟敬德比武,输了也就输了,大家都知道尉迟敬德厉害。但是李世民给自己下了一个套,让自己的"槊"都被夺了,这脸就丢大了,李元吉的耻辱心激起了报复心,他对李世民有了深深的怨恨;至于尉迟敬德,李元吉除了恨,更多的是"恐惧"。

李元吉无法理解,尉迟敬德的功夫怎么会这么厉害?仿佛就是自己命中的克星……


三、玄武门决战的心理原因

夺槊只是一次比试,真正的生死决战是在玄武门下。此时,李家兄弟之间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李建成与李元吉合在一起对抗李世民。由于涉及皇位传承,这一对抗很快演变为生死之战。李世民决定在肉体上消灭对手。

经过一番筹划,李世民率领尉迟敬德等亲信,在宫门外袭击两位兄弟。但是筹划是一方面,临机作战是一方面。战斗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偶尔性。李世民骑着马追赶时,马儿不小心被树木绊倒,李世民摔落在地。此时,前方的李元吉回过身来,夺走弓箭,并有弓弦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尉迟敬德驰马赶来。他大喝一声,李元吉听得心惊胆战,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连忙抛弃弓箭逃走。但是,尉迟敬德可不饶他,一箭就将他射死了。


在这一场搏斗中,李元吉本来有机会杀死李世民,那样的话,大唐的皇位会传给谁也不知道了,一切历史都将重来。但是,偏偏尉迟敬德赶来救援。如果是别的人来救援,李元吉自负其勇,应该不至于惊慌失措,可能会在杀死李世民之后,再来迎战;但尉迟敬德是降克自己的人,自己在比武场上已输掉志气,不得不早点逃跑。

这一心理机制,是李元吉痛失胜机,丢掉性命的重要原因。如果当初他没有与尉迟敬德比过武,或者比武时赢了一两回合,又或者没输那么惨,估计此时不会出现临战时退缩的情况。


四、对"躲槊"技能的现代分析

在上述历史事件中,最令人惊叹的无过于尉迟敬德的"躲槊"神技。他是怎么做到的?会不会跟他当过铁匠有关系?铁匠生涯会让他的体魄变得强壮,但不会给躲避马槊的能力。古往今来,那么多铁匠,大都只会打铁,除了力气大点,能打仗的都很少,更不用说"躲槊"了。

那会不会跟他经常猛打猛冲获得的战斗经验有关?历史上的百战将军也很多,但也没有听说其他将军会"躲槊",英武如三国赵云,在曹军中七进七出,也弄得一身鲜血。

所以,答案在于尉迟敬德自身。从古至今,有很多身体素质特别出众的人,或者体力过人,或者感官特别发达,很明显,尉迟敬德恰恰就是这种人。常人认为速度很快的槊刺,在他眼中很平常。好比是眼镜蛇,它出击的速度非常快,人类不能躲避。但是,在蛇獴的眼中,就好像"慢镜头回放",它可以轻松躲开并反击。这样的情况,可以用运动神经学来解释。

在跑步比赛中,优秀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声到作出反应的时间最短只有0.1秒;而普通人的反应时间需要0.2秒以上。在乒乓球比赛中,能取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其反应速度通常会比一般运动员要快上0.01秒。

这反应速度的快慢,跟人的感官灵敏程度、中枢神经机能的强弱,以及肌肉纤维的能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推断,尉迟敬德应当具备极为灵敏的视觉、超强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兴奋度极高的肌肉群组。有这样的身体天赋,别人与其对打,可能就像个"树獭"……

结语

历朝历代,名将的标准都是智勇双全。能以一己之勇立下不世之功的,除了尉迟敬德,很少得见。但是,尉迟敬德并不是有勇无谋的人,只是他的勇力名气太大,盖过了他的智略。在除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他们的王宫王府内还有数万名随从。有人建议把这些人全部杀掉,以绝后患。但尉迟敬德认为:首恶已除,余从不必再问。李世民同意他的观点,饶过了这些人,还把李元吉的府第及其一万多名随从都赏给了他。尉迟敬德以一言之智,挽救了上万生灵,为贞观之治增色不少。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卷七十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