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唐朝初年,長安玄武門發生了一起驚天動地的事變。事變之時,天子是寬仁容衆的唐高祖李淵;事變中,天子門下一羣皇國精華髮生了火拼:李世民率領剛直勇猛的尉遲敬德等人,殺死了英武仁恕的長兄李建成,和武勇異常的四弟李元吉。事變之後,李淵退位,李世民成爲新一代國君。這一事變是唐朝國史上的悲劇。悲劇不僅體現在骨肉相殘,更體現爲"精英"之間的互噬。拋開這一事件的歷史影響,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小細節:尉遲敬德親手殺掉了李元吉!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被尉遲敬德殺死,這一場搏殺混雜於事變的亂戰之中,不太被人重視。人們只是把事變看成是李氏兄弟之間的爭權之戰,而尉遲敬德作爲李世民的手下,他執行的是李世民的意志。人們認爲如果不是尉遲敬德殺死李元吉,也會有其他人來做。這樣的想法是籠統的,甚至是錯誤的。事實上,如果沒有尉遲敬德,李元吉可能沒人殺得掉,說不準他能反過來把李世民給殺掉!

有句古話:一物降一物。尉遲敬德是李元吉的剋星,這一點並不是玄武門之變中才偶然表現的,在很早之前,它就已經成了一條"命數"。


一、人物介紹

李元吉與尉遲敬德都是武藝超羣的人,他們的對戰像極了一場"英雄"的對戰。

(一)李元吉

李元吉是李淵的第四個兒子,他善於馬上作戰,作戰兵器是一馬槊。這種兵器後端是杆,前端是鋒,鋒長半米以上,形如寶劍,有四刃、八刃等不同形制。總體上看,馬槊長度大於普通的長矛,而且由於鋒刃較長,在衝刺時威力極大,能夠輕而易舉地擊破鎧甲,洞穿人體。馬槊被稱爲有唐一代殺傷力最強的兵器,在騎兵作戰中殊不可少。

李元吉擅長馬槊,其個性又極爲桀驁,也是一名敢於衝鋒陷陣的猛將。在一次對戰王世充的戰鬥中,李元吉以少量兵馬設伏,擊潰了王世充所部,斬殺八百人,並生俘了大將樂仁昉和兵士上千人。

同樣的,他也有不少的公子哥毛病。除了愛好遊獵,違反法紀,搶佔民財之外,自視甚高、出戰輕率也是個大毛病。他能打"順風仗",但遇到困境,就沒有魄力反敗爲勝,往往會惜命逃跑。在他守衛幷州時,劉武周率5000精兵來襲。李元吉目空一切,強令幾百士兵前去迎戰,結果悉數被殺。這又讓他十分恐懼,親自率領城中精壯主力,打着與敵交戰的旗號,出城後自己卻溜起了,導致幷州無兵可守,很快陷落。

所以李元吉是一個多面人物:一方面武藝高超,一方面謀略短淺;一方面狂傲輕戰,一方面膽氣不足。


(二)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是個苦出身,早年以打鐵爲生。俗話說"打鐵須要自身硬",繁重的工作讓他有了強健的體格。後來,尉遲敬德在劉武周帳下當兵,數次打敗唐軍。李世民聽說有這麼一位猛將,就要收爲己有。在一次圍城戰中,尉遲敬德孤立無援,被唐軍俘虜,歸於李世民治屬。

一投到李世民帳下,尉遲敬德就表現出十足的忠誠,而李世民知人知心,大膽使用,讓其隨行左右。有一次,李世民外出遊獵,遇到王世充的數萬兵馬。李世民被圍,生死懸於一線。正在此時,尉遲敬德挺身救,將圍追的敵將斬殺若干,隨後保護李世民撤退。王世充的兵士還在後來追趕,卻屢次被尉遲敬德殺退。最後,王世充所部被打亂,投降的騎兵都達6000之衆。

尉遲敬德不是一個智謀型的將軍,他的出色之處在於作戰時的勇猛無比。他常常一人一馬突入敵軍陣營,廝殺一通後又有全身而返。因此,他的名氣聞達於戰場,成爲敵軍最不願意對戰的人。


顯而易見,尉遲敬德的功夫十分了得,但更特別的是他十分擅長"躲槊"。當戰場上最厲害的兵器——馬槊、長矛——成羣地向他刺來時,他能夠靈巧地躲避。不管長槊、長矛如何密集,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威脅。而且,他甚至能夠一邊躲避一邊把槊、矛奪到自己手中,反過來擊殺敵軍將士。


二、"夙怨"的形成

在大唐草創時期,李家兄弟同仇敵愷,一起打江山,相互之間的矛盾並不突出。所以,各軍之間常有比武切蹉之舉。尉遲敬德歸降李世民之後,他善於"躲槊"的本領在唐軍中傳開。這一本領實在過於奇特,李元吉聽說之後,感到不可思議,就來找尉遲敬德比試武藝。

李元吉對自己的武藝十分自負,擔心傷着尉遲敬德,就提議去掉槊頭的刀刃。尉遲敬德根本沒把這個李世民的弟弟放在眼裏,他說:"即使有刀刃,你也刺不到我。你的刀刃還是保留着吧,至於我的槊,當然要去掉刀刃的。"

兩人交戰後,李元吉果然一槊也不能擊中,這讓十分自負的他感到內心很受傷。在一旁觀看的李世民,還不肯罷休,似乎要給狂傲的弟弟上一堂課。他問尉遲敬德:"躲槊與奪槊,哪一個難?"這個問題,嫺於弓馬的李世民當然知道答案,無論是在場的各位將士,包括我們也都一清二楚。尉遲敬德自然回答說:"奪槊難。"


這一來,李元吉也下不來臺,不得“不配合”着讓尉遲敬德表演"奪槊"。這樣的比賽,沒比就已經輸了。但李元吉不但去比了,而且輸得極慘——馬槊被奪了三次。

這次比武被李元吉視爲奇恥大辱。起先他自己找尉遲敬德比武,輸了也就輸了,大家都知道尉遲敬德厲害。但是李世民給自己下了一個套,讓自己的"槊"都被奪了,這臉就丟大了,李元吉的恥辱心激起了報復心,他對李世民有了深深的怨恨;至於尉遲敬德,李元吉除了恨,更多的是"恐懼"。

李元吉無法理解,尉遲敬德的功夫怎麼會這麼厲害?彷彿就是自己命中的剋星……


三、玄武門決戰的心理原因

奪槊只是一次比試,真正的生死決戰是在玄武門下。此時,李家兄弟之間形成涇渭分明的兩派,李建成與李元吉合在一起對抗李世民。由於涉及皇位傳承,這一對抗很快演變爲生死之戰。李世民決定在肉體上消滅對手。

經過一番籌劃,李世民率領尉遲敬德等親信,在宮門外襲擊兩位兄弟。但是籌劃是一方面,臨機作戰是一方面。戰鬥常常伴隨着巨大的偶爾性。李世民騎着馬追趕時,馬兒不小心被樹木絆倒,李世民摔落在地。此時,前方的李元吉回過身來,奪走弓箭,並有弓弦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尉遲敬德馳馬趕來。他大喝一聲,李元吉聽得心驚膽戰,知道自己不是對手,連忙拋棄弓箭逃走。但是,尉遲敬德可不饒他,一箭就將他射死了。


在這一場搏鬥中,李元吉本來有機會殺死李世民,那樣的話,大唐的皇位會傳給誰也不知道了,一切歷史都將重來。但是,偏偏尉遲敬德趕來救援。如果是別的人來救援,李元吉自負其勇,應該不至於驚慌失措,可能會在殺死李世民之後,再來迎戰;但尉遲敬德是降克自己的人,自己在比武場上已輸掉志氣,不得不早點逃跑。

這一心理機制,是李元吉痛失勝機,丟掉性命的重要原因。如果當初他沒有與尉遲敬德比過武,或者比武時贏了一兩回合,又或者沒輸那麼慘,估計此時不會出現臨戰時退縮的情況。


四、對"躲槊"技能的現代分析

在上述歷史事件中,最令人驚歎的無過於尉遲敬德的"躲槊"神技。他是怎麼做到的?會不會跟他當過鐵匠有關係?鐵匠生涯會讓他的體魄變得強壯,但不會給躲避馬槊的能力。古往今來,那麼多鐵匠,大都只會打鐵,除了力氣大點,能打仗的都很少,更不用說"躲槊"了。

那會不會跟他經常猛打猛衝獲得的戰鬥經驗有關?歷史上的百戰將軍也很多,但也沒有聽說其他將軍會"躲槊",英武如三國趙雲,在曹軍中七進七出,也弄得一身鮮血。

所以,答案在於尉遲敬德自身。從古至今,有很多身體素質特別出衆的人,或者體力過人,或者感官特別發達,很明顯,尉遲敬德恰恰就是這種人。常人認爲速度很快的槊刺,在他眼中很平常。好比是眼鏡蛇,它出擊的速度非常快,人類不能躲避。但是,在蛇獴的眼中,就好像"慢鏡頭回放",它可以輕鬆躲開並反擊。這樣的情況,可以用運動神經學來解釋。

在跑步比賽中,優秀運動員從聽到發令聲到作出反應的時間最短只有0.1秒;而普通人的反應時間需要0.2秒以上。在乒乓球比賽中,能取得世界冠軍的運動員,其反應速度通常會比一般運動員要快上0.01秒。

這反應速度的快慢,跟人的感官靈敏程度、中樞神經機能的強弱,以及肌肉纖維的能效有着密切的關係。

由此推斷,尉遲敬德應當具備極爲靈敏的視覺、超強的中樞神經系統以及興奮度極高的肌肉羣組。有這樣的身體天賦,別人與其對打,可能就像個"樹獺"……

結語

歷朝歷代,名將的標準都是智勇雙全。能以一己之勇立下不世之功的,除了尉遲敬德,很少得見。但是,尉遲敬德並不是有勇無謀的人,只是他的勇力名氣太大,蓋過了他的智略。在除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後,他們的王宮王府內還有數萬名隨從。有人建議把這些人全部殺掉,以絕後患。但尉遲敬德認爲:首惡已除,餘從不必再問。李世民同意他的觀點,饒過了這些人,還把李元吉的府第及其一萬多名隨從都賞給了他。尉遲敬德以一言之智,挽救了上萬生靈,爲貞觀之治增色不少。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卷七十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