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區殘聯始終致力於培養和挖掘殘疾人文化藝術,積極孵化殘疾人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帶動殘疾人自主創業和個體就業,通過幫助殘疾人創建文化工作室、搭建殘疾人手工藝品線上線下展賣平臺、推薦殘疾人蔘加非遺研習班等有力幫扶措施,力爭讓更多殘疾人實現自身價值,真正做到“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陳益煥:女,63歲,肢體三級殘疾

  今年63歲的陳益煥,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自小就對畫畫感興趣的她,只是苦於沒有機會去深造。在社區擔任殘協委員期間,一次機緣巧合接觸到了繪畫,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退休後,她的時間變得更多了,她也開始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繪畫上。

  陳益煥不僅購買了專業的教材和圖冊,一門心思自學畫畫,還在老年大學專門學習繪畫。對畫畫,陳益煥可謂癡迷,隨時隨地都在練習畫畫,山水畫和花鳥畫都是她最喜歡的。從一開始的臨摹到後來的原創,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和鑽研,她在繪畫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她不僅組織成立了縈東書畫院和宮前園書畫院,還在週末的時候教小朋友們繪畫。在殘聯舉辦的多個活動中,她的作品多次參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陳益煥說,退休之後能夠從事繪畫,一方面是樂趣,還有一方面能夠提升自己,何樂而不爲呢?不僅如此,繪畫還爲她帶來了一部分收入,能夠貼補家用。她的願望就是能夠在五年之內辦一次自己的個人畫展。

孫紅妹,女,47歲,聽力三級殘疾

  自幼愛好繪畫的孫紅妹,雖然是一名聽力殘疾人,但受著名畫家鄧開圯老師指導,成了遠近聞名的“烙畫達人”。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葫蘆烙畫作品,一股學習烙畫藝術的衝動油然而生。日復一日的刻苦鑽研,讓她的烙畫水平直線上升,成爲了“烙畫達人”。最開始學着在紙上畫,看着滿意了之後,又在葫蘆上畫。畫好後,就一遍遍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爲止。開始沒有經驗,有烙糊的地方,也有烙不上顏色的地方,她就慢慢摸索其中的竅門。爲了讓更多人接受她的作品,她嘗試在不同的物品上面做畫,包括絲巾、衣服、團扇等。孫紅妹回憶說,“從一個門外漢,但現在的這些小成就,我比旁人多出的,只有刻苦和堅持。雖然我身體殘疾,但我並不承認自己會失敗,更不會半途而廢。就是卯着這樣一股拼勁,我才堅持了下來。”區殘聯還幫助她成立了紅妹工筆烙畫工作室,她的作品多次參展並獲獎。她還跟天津商業大學創業團隊合作,爲他們手繪作品,不僅拓展了銷售渠道,還增加收入。

楊曉東,男,57歲,肢體二級殘疾

  楊曉東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症,雖然腿腳不便,但他有一雙巧手,是大王莊遠近有名的殘疾人裁縫。他自己開了一家裁縫鋪,一個不足五平方米的地方,卻讓鄰里之間其樂融融。

  爲了養活自己,19歲的楊曉東便決定要學習一門技藝,從小就喜歡縫縫補補的他,最終選擇學習裁縫這門手藝。從一開始擺地攤到後來有自己的裁縫鋪,沒想到一干就是將近40年。因爲這門手藝,楊曉東也成爲遠近聞名的巧手,大家都喜歡找他做衣服。憑着嫺熟的裁縫技術,他多次參加全國殘疾人技能大賽和殘聯舉辦的職業技能競賽,並多次獲獎。一次偶然的機會經朋友介紹,楊曉東接觸了漢服制作,心靈手巧的他不僅從古書中學習漢服的款式製作,還從網上學習鑽研,自己設計了更時髦、有現代元素的漢服。在他看來,應該實現漢服日常化,將穿漢服變成大衆追隨的流行美。他製作的漢服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經常會有人找他訂做漢服,不僅弘揚傳統文化,還爲他帶來了一部分收入。

馬永慶,男,57歲,肢體四級殘疾

  馬永慶2011年突發腦梗導致半身不遂,左側肢體行動受限。生病後他沒有自暴自棄,酷愛葫蘆的他潛心研究雕刻和葫蘆烙畫工藝,並獲得了不少獎項。在區殘聯的幫助下,他也從一個無業人員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讓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馬永慶家裏陳列着幾百種造型各異的雕刻葫蘆。每一個葫蘆都有不同的造型,每個葫蘆都是純手工雕刻,每一個葫蘆都蘊含着不同的寓意,可謂是真正的獨一無二。在得知馬永慶的情況後,區殘聯積極爲他聯繫參加相關交流學習活動,幫助他在QQ羣、微信朋友圈宣傳自己的作品。還幫助馬永慶成立了“馬永慶葫蘆雕刻工作室”,通過線上、線下幫他打開銷路。現在區殘聯正在積極幫他聯繫企業註冊事宜,爲申請殘疾人創業補貼創造條件。如今,馬永慶的手工葫蘆每個月能賣出10多個,月收入也到了2000多元。馬永慶還告訴記者,下一步他想組織更多喜愛葫蘆藝術的殘疾人加入到他的工作室來,讓他們通過學習掌握技能,自力更生,這也是他長久以來的願望。

*文章信息來源天津日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