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復活: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一個小地攤,背後承載着一家人的油鹽醬醋茶、喜怒哀樂。

  在此前,地攤是城市很不入眼的一個存在,是城管重點打擊的對象,城管和小攤主的矛盾層出不窮,其實說白了都是爲了生活,攤主要養家餬口,城管也要保住工作。

  在今年的兩會上,提出了要活躍地攤經濟、夜市經濟、馬路經濟。通過這一個個小的經營主體,來解決千千萬萬家庭的生計問題。那麼什麼是地攤經濟呢?

  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地攤經濟是城市裏的一種邊緣經濟,一直由於影響市容環境而不能堂皇入室,但地攤經濟有其獨特的優勢,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

  地攤,是市井的靈魂。

  古代,在市場出現之前,人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產品,然後出現貨幣成爲等價物。

  從漢代開始,有了的固定市場。城池是住的地方,坊市是專門做生意的地方,就是市場。

  唐代有兩個市,一個是東市,一個是西市,這就是“買東西”的由來。

  “東市”主要服務於達官貴人等上層社會,而“西市”不僅是大衆平民市場,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韓國等國際客商在內的國際性大市場。

  唐代“西市”佔地1600多畝,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有220多個行業,固定商鋪4萬多家,被譽爲“金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貿中心。

  北朝民歌《木蘭辭》中,花木蘭採購戰備物資,有這樣的描述:“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宋代街市地攤尤其繁榮,坊市變成了街市,老百姓在自己家門口就開市了,《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就是宋代市場的繁榮。

  在過去,人們爲了養家會擺地攤,而如今爲了城市面貌,幾乎看不到地攤了。

  馬未都說:博物館裏的許多藏品,都是當年的地攤貨。

  北京聞名全國的地攤應該就屬於潘家園了。

  很多人說起“地攤貨”都帶有貶義,彷彿地攤貨不是廉價,就是贗品。

  作爲收藏家的馬未都,他手上有很多寶貝,這些寶貝有的是從拍賣會上高價拍得的,有的是地攤上低價淘出來的。

  有一次,他在地攤200塊錢買5個雞缸杯。可就是這麼一個小碗,在某年拍賣會上賣了2.3億。

  觀復博物館,80%的藏品都曾是“地攤貨”,都是馬未都”撿破爛“來的!

  地攤爲什麼沒落了?

  有人說馬未都“撿漏”撿了1000億,於是坊間越傳越神,地攤被蒙上了一層神話色彩——地攤能撿到寶。

  大量的商家迎合這種消費心理,有了製假、矇騙等等行爲。地攤的名聲,一瀉千里。

  另一方面,隨着經濟和城市的發展,地攤經濟和走街串巷卻成了城管打擊的重點。

  總之,地攤在城市中漸漸銷聲匿跡了。

  統一規劃的商業街,千篇一律,缺乏靈魂,有趣的地攤已難得一見。

  但同時又有另外一個市場在興起,那就是淘寶——十億人民擺地攤。

  最早一批進駐淘寶的賣家,都嚐到了甜頭。

  隨着“網絡地攤”越來越多,淘寶流量越來越難以獲取,買賣越來越難做了。網絡環境中,商品不重要,產品圖和短視頻才重要。

  地攤重出江湖的原因有兩點:

  其一:爲了疫情後的經濟復甦,這次疫情之下有太多人失業,企業倒閉,地攤不失爲一個增加就業的方式;

  廣西一位星級西餐大廚,有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因爲疫情酒店裁員。一時間也找不到工作,他就開始在夜市擺地攤兒賣牛扒。每份20元,因爲價格親民味道好,深受周圍上班族的喜愛,一晚上可以賣三四百份。雖然累了點兒,一個月下來賺的也不少。

  其二:地攤成本低,存在由來已久,與其讓它野蠻生長,不如合理引導,正規化管理。

  深圳高新技術園的白領們每天衣鮮亮麗的進出高樓大廈,他們的第一餐都是靠樓下不起眼的小攤兒。樓下早上9點前開始營業的早點鋪子只有一些速食便利店。因爲租金高價格要比小攤兒貴上好幾倍,而且喫的種類也比較單一。

  這些年輕的白領們每天早上擠地鐵到公司樓下,都會在小攤兒上買一份早點帶上去喫,一份普通的拌麪也才六七塊錢左右。

  當然這些攤主都是流動性的,他們會卡在城管來驅趕之前離開,有時候城管突擊檢查也會把他們打得措手不及,哪怕收了顧客的錢也退回去不做了,爲了抓緊時間收攤兒。

  現在地攤兒的復活,對於經常光顧地攤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是件好事,但是商鋪店主們就很苦大仇深了,哭訴說,“我們纔是弱勢羣體,有誰可憐我們?”

  他們認爲疫情過後,本來生意就不好,現在地攤的“復活”會讓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

  受這次疫情的影響,對實體商鋪的打擊確實不小,因爲大家足不出戶,實體店的生意自然是一落千丈。

  但是實體店鋪的頹敗並不是地攤的“鍋”,而是有着由來已久的原因。

  1.電商網紅的衝擊

  薇婭作爲中國最賺錢的女主播,一天一套房。2019年的雙11,她憑一己之力銷售額高達27個億。

  中國最賺錢的帶貨男主播李佳琦,每天成交量同樣驚人,在他的直播間流傳一句話,沒有人能空着手走出李佳琦的直播間。

  消費者手裏可支配的金額是有限的,在這種網紅直播帶貨的刺激下,基本上已經掏空了他們的口袋,還有多少會留給線下實體商鋪呢?

  2.商鋪成本過高

  不管薇婭和李佳琦的帶貨能力是如何的強,最終成交還是取決於貨品是否足夠優質。進過直播間的都知道,能不能買到東西靠的都是手速,很多商品一上線就秒沒。這是爲什麼?因爲同樣的商品直播間給出的價格確實要比電商平臺和實體店要便宜太多。

  實體商鋪的每件商品都需要加入店鋪的租金成本,要是像直播間那樣減價促銷,他們根本就承受不起。

  3.外賣物快遞業務的興起

  前段時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兩個女子去爬長城,不小心崴了腳,就叫閃送小哥給他送冰袋和藥。最後小哥幫忙把女子背到山腳,免費給閃送打了一波廣告:我們閃送服務好。

  以前寄東西只有郵政,隨着電商的發展,外賣和快遞行業也崛起了,現在買東西有各種快遞都可以送貨上門。

  而且快遞的業務也越來越精細化,已經推出了1對1的買送服務,不僅僅是外賣點餐,連藥都可以指定送。

  地攤迴歸、門店沒落,到底怪誰?

  地攤經濟的迴歸,和門店經濟的沒落,讓真正的中國國情浮出水面。

  14億人口,人均年收入爲3萬元人民幣,9億勞動力,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這就是中國的國情。

  一場疫情,讓專家和“磚家”們看到了現實。本就不高的國民收入再遭遇疫情下的經濟停擺、失業、降薪,收入更沒有保障了,哪裏還敢有錢去消費?

  不但沒錢消費,時刻壓在頭頂上的住房、養老就醫、養兒教育等高成本,更是讓國民們勒緊褲腰帶,拼命省錢、掙錢、存錢。

  一項涉及全國30多個省市、3萬多個家庭的家庭債務情況調查發現,負債的家庭佔比爲56.5%;負債家庭中,房貸家庭佔比76.8%,戶均家庭住房貸款餘額爲38.9萬元,佔家庭總負債的比重爲75.9%。

  剩下沒有債務或房貸的,大概要麼是富人、公務員,要麼是農村最底層的農民了。

  近6成家庭負債,其中房貸佔比近76%!一二線城市動輒5-8萬、3-5萬的房價,怎能不將國人的消費能力掏空?

  高房價帶來高負債,高負債也就帶來高房租。

  高房價讓消費者沒錢消費,門店也就沒客流沒利潤;沒收入交不起高租金,減免政策又享受不到,這便是實體門店的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小結:被掏空的消費力,門店經濟也就只能降級稱地攤經濟了。

  地攤經濟、馬路市場的大回歸,背後其實是國民消費能力被掏空。

  後疫情時代,就業不穩、收入下降,於是消費上不去,房租下不來,店鋪就只能倒下了,結果,地攤經濟就回來了。

  地攤經濟的迴歸,既是國情下的情勢必然,也更將高房價高負債背景下的商業繁榮打回了原形。

  地攤經濟、門店經濟、電商,共生共存,纔是中國商業的真實版圖。

  PS:地攤經濟能長存下去麼?實體門店的未來又如何活下去?

  來源:慧畫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