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榮輝臉上留下較深的口罩壓痕 記者金振強 攝

長江網6月3日訊 “其實也沒做什麼,只是不想再看到鄉親們因病返貧。”5月29日,細雨籠罩着武漢,在位於寶豐路28號的武漢市肺科醫院,記者見到剛查完房的杜榮輝,在採訪中,她告訴記者:“很多人問我爲什麼能堅持義診十年,對我來說,真沒什麼。”

自2009年夏天開始,每個月最後一個週五下班後或週六清晨,杜榮輝便一路向南,驅車前往距武漢200多公里外的通城。她牽掛的,是第二天從通城縣11個鄉鎮趕來疾控中心的村民們。

通城縣衛健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戰強介紹,10年來,3000多名患者經杜榮輝治療重返健康,“2020年通城縣整體摘帽脫貧,這裏面有杜榮輝主任的一份功勞”。

剛卸“新冠”戰袍,又赴義診之約

杜榮輝爲患者檢查病情 記者金振強 攝

見到杜榮輝時,她眼下長出了厚實的黑眼袋,神情有些疲態。

“好像停不下來。”杜榮輝壓低聲音說道。自疫情發生以來,杜榮輝作爲肺科醫院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已在戰疫一線作戰130多天。

“與病毒打交道”幾乎佔據了她的時間表,杜榮輝卻未想過中止與通城縣村民的“約定”。

5月30日,如往常般,杜榮輝趕往通城。“因爲疫情原因,鄉親們等我已經等了四個月,不管怎樣,這個月底我都要挪時間去通城。”杜榮輝說,“昨天通城縣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專科負責人劉葵主任告訴我預約的病人有50個,她還擔心我看不完,但我告訴她‘我不看完,不回家’。”

鄉親們確定杜榮輝一定會來,杜榮輝知道自己一定會去。這是10年間,他們無言的約定。

2017年夏天的一個週五,剛下班,杜榮輝準備出發前往通城,暴雨說來就來。她未糾結去或是不去:“一定要去,我不去的話,老鄉們就會白跑一趟。再說,如果我不去,鄉親們也許會覺得他們這個月喫不喫藥都無所謂,我自己首先要起到一個示範作用。”

疫情防控期間,忙於戰疫的杜榮輝依舊牽掛着通城縣肺科病人。“那時每天穿着防護服,用不了手機,便擠出晚上的時間回覆他們。”3月初的一個晚上,忙碌一天的她脫下防護服,拿起手機,界面便彈出劉葵發來的消息:“患者左下肺出現陰影,但無法判斷是結核還是炎症。”顧不得累,她仔細查看患者的CT片,憑藉多年臨牀經驗,她回覆劉葵:“應該是延遲吸收的炎症,告訴病人不要太擔憂……”

10年,躬身踐行,杜榮輝用行動爲患者樹立起一個遵守規範的榜樣。

患者盼着她,“杜主任來,我又可以賺錢養家了”

杜榮輝爲患者檢查病情 記者金振強 攝

“杜主任來了!”看到杜榮輝身影的那一刻,坐着等候的何先生起身,不安的心在這一刻靜了下來。

何先生一家是精準扶貧對象。去年10月,何先生被查出患上肺結核,無法繼續務工。“家裏上有90歲老人,下有兩個10歲上下的孩子,他病了,家裏的頂樑柱也就倒了。”妻子徐女士哭着回憶。

聽鄉親們說,省城有個肺病專家每月都來義診,何先生便每月趕來見杜榮輝。依據何先生身體狀況,杜榮輝爲他精心制定治療方案。規範用藥6個多月後,何先生基本康復。上個月,已經在通城一建築公司上班。

5月30日,何先生和妻子特意來通城縣疾控中心等候杜榮輝:“沒有杜主任,我們一家人現在還不知道是什麼樣,真的是非常感激。”

像何先生一樣,太多病人因杜榮輝的幫助重返健康。

病人章浩,不到30歲,2014年在外工作時感染了肺結核,正值壯年的他辭去工作,回到通城老家,日子過得渾渾噩噩,用藥也斷斷續續,病情因此總是反覆。第一次見章浩時,杜榮輝邊批評邊鼓勵:“要想把病治好,不能停藥。記住,只要規範治療,結核病是可以治好的。”

此後每月,只要是杜榮輝在通城義診的日子,章浩都會從30多公里外的沙堆鎮趕來。2019年9月,章浩完全康復。

“最開始,我也沒想到鄉下會有這麼多肺科病人。”杜榮輝告訴記者,2009年之前,每當她回通城老家時,總有病人找到她,請她幫忙看看。“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很多病人是被拖垮的。結核病的治療,至少得6個月。但有的老鄉喫了一個月藥,不咳嗽了,以爲自己好了,便自作主張停藥,結果導致病情反覆發作。”

因爲太多老鄉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杜榮輝便萌生了定點在通城義診的想法。

“未來,還是會堅持做這件事”

幫助村民恢復健康,是杜榮輝想做的事。然而,基層缺乏醫療優質資源,是她必須直面的現實。

考慮到這一現狀,杜榮輝以義診爲課堂,手把手爲當地醫生傳授經驗;回武漢後,她又用微信指導當地醫生,教會他們結核病鑑別診斷方法。

通城縣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專科負責人劉葵說:“現在我們結核病防治專科也有了一支七八人的隊伍,一般的肺科疾病我們都可以診斷。”

記者瞭解到,今年,通城成爲湖北省最後一批整體脫貧摘帽的縣。而在此前,該縣貧困人口中,70%以上屬於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通城縣衛健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戰強說:“村民重獲健康後,或外出打工,或在家就業創業,貧困狀況一去不復返。通城脫貧摘帽,有杜榮輝主任的一份功勞。”

對杜榮輝而言,只是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記者曾問她,10年義診不要一分錢,圖什麼?她只是笑着說:“能圖什麼呢?錢?名?都不是!”語氣溫和,眼神卻堅定。

“只要有能力,自己依舊會堅持義診這件事。”

(記者李杏 通訊員王敏 張全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