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初識門庭,畢業非同學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卻在生平。”2020屆博士生李萌,回顧在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9年時光時感慨萬千。畢業之際,她選擇簽約新疆石河子大學,成爲一名高校“青椒”,滿懷對科研和育人的熱愛,回到西部、回到家鄉。“我一直相信,最幸福的事就是把愛好變成職業,很幸運,我正在這條道路上前行。”對她來說,這不僅是“深思熟慮”後的目標堅定,也是不斷思索後的“順其自然”。

科研——初見即熱愛

對李萌來說,科研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所在的課題組是個和諧融洽、互幫互助的大家庭。”說到自己的科研團隊,李萌感到很溫暖。在她的課題團隊中,實驗的準確性和理論深度由負責模擬工作的“計算小分隊”負責;實際需要優化的實驗細節等由專業相近或互補的小夥伴們一起探索、討論;而相對深奧的部分,還有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和實驗室同仁的一齊助力。

讀博期間的一些經歷,也讓李萌逐步堅定了成爲一名高校教師的選擇。博士一年級時,她曾協助導師尚亞卓教授指導4名本科生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簡稱“大創”)。課題開展初期,她手把手地引導學弟學妹們如何查閱文獻、使用儀器等。逐一瞭解每位組員後,“我會有針對性地給小組成員分配任務。比如,安排細心的組員負責複雜的實驗操作和數據處理,讓精通電腦的組員負責畫圖和圖片處理。”結題時,該項目的等級被評定爲“優秀”。得益於此,李萌深深體會到了做老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而進一步讓她堅定投身科研+育人信念的,正是她的導師尚亞卓教授——課題組全體學生心目中的“好導師”。

“什麼是做科研?不能只是做科研中的一個環節。首先你要會從文獻中提煉自己的想法,然後要培養自己設計、改進實驗方案的能力,最後要學會總結,提升自己寫科研論文的水平,逐漸成爲這個領域的‘專家’。”導師的諄諄教誨,讓李萌逐漸對教書育人的工作產生敬意與興趣,立志要以恩師爲榜樣,以自身力量去點燃薪火,照亮更多後輩的人生之路。

踐行——腳踏實地明方向

“中國電機之父”鍾兆琳先生,以花甲之年赴陝,滿懷豪情帶着學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電機實驗室;陳學俊教授和夫人西遷前將上海價值不菲的房產捐出,紮根在西北大地,爲一事、盡一生……這些西遷故事跨越時空,至今依然讓人熱血沸騰。

作爲土生土長的新疆兵團人,李萌在求學伊始就立下了回家鄉工作的志願。對畢業渴望爲家鄉出一份力的她來說,石河子大學成爲了不二之選。

新疆石河子大學與華東理工大學有着密切的合作和廣泛的學術交流,作爲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其近年來也招攬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與教育資源,有着廣闊的學術前景與良好的發展機遇。

“在這片沃土中,我會繼續用熱愛與擔當,幫助更多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未來的日子裏,李萌希望盡己所能,繼續自己熱愛的事業。

值得高興的是,當前越來越多的青年一代願意深入鄉鎮基層,心懷理想,心繫家國,投身於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李萌也呼籲:“在學有所成之時,希望學弟學妹們能明確心中所愛、抓住時代機遇,將命運融入國家發展、時代進步的大潮洪流,在新徵程上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精彩。”


作者:朱涵煜 儲舒婷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採訪對象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