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爲尊者諱,在中國的傳統中對於長輩、君主尤其講究忌諱,不僅要在史書中一定程度的掩飾君主的負面事蹟,連名字也不能出現和君主一樣的重複,包括和自己的先輩也不能出現名字重複的現象。中國有“尊上”的傳統,但是在歐洲地區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在歐洲君主們的名字不僅大量重複,而且還非常喜歡給這些君主取綽號,而這些綽號既有推崇、美化也有表示譏諷的意思,最關鍵的是這些綽號都是得到史學家承認的,被寫進史書裏的,這的確是歐洲歷史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今天我就給大家說一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一、關於歐洲君主取名這件事

中國在取名字這件事上尤其講究,不僅要寓意美好,還要有特殊含義,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名字中不能出現和先輩以及君主重複的現象,這叫避諱。譬如司馬炎建立晉朝後,追封司馬昭爲文帝,爲了避諱把王昭君的名字改爲王明君,這種因“避諱”而改名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應該說是十分常見的。

而在歐洲歷史上卻並不存在這樣的現象,倘若說中國人把對祖先的崇拜轉化爲敬畏和隱祕,那麼歐洲人則把對祖先的崇拜轉化爲了追隨和模仿,這首先體現在名字上。歐洲人取名比較隨意,所以很喜歡借用別人的名字,尤其是那些著名人物的名字。

於是我們在瞭解歐洲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叫查理一世的君主分別是四個國家的君主,叫查理二世的也分別是四個國家的君主,除了蘇格蘭、英格蘭及愛爾蘭國王查理一世是查理二世的父親以外,其它幾個查理之間則完全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有四個君主都叫查理,此爲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

這就是歐洲歷史上非常讓人頭疼的名字重複現象,在這許多個“查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查理大帝,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查理曼帝國的開創者,還有一個外號叫“歐洲之父”,紅桃K上面的人物就是他。所以自此以後,“查理”就成爲了一個十分熱門的名字候選。

此外還有什麼亨利、威廉、愛德華……這些名字在歐洲的使用率都特別的高。史學家爲了區分這些君主,所以就按照他們即位的先後順序,先即位的就叫查理一世,第二個即位的查理就叫二世……以此類推,標準是即位的順序,而不是血緣。

除了這種方法,取綽號也是區分他們的一個不錯方法,所以大家會發現很多歐洲君主都有綽號,這個綽號的作用有點類似於中國的諡號,它既是對一個君主功業的評價,也是對他言行的總結,或者對他的一種譏諷,所以給這些君主取綽號也成爲區分他們一個有效手段。

“短斗篷亨利”亨利二世

譬如叫亨利二世的就有好幾個,但是這幾個亨利二世也都有自己的綽號,譬如有的綽號叫“短斗篷亨利”、有的綽號叫“強辯者”、有的叫“小亨利”、有的叫“聖亨利”,有綽號的好處就是一說就知道是誰,但光說亨利二世難免就讓人犯糊塗了。二、取綽號的幾種方式和作用

中國人也喜歡取綽號,但是這種綽號一般帶有一些惡搞和譏諷的意思,譬如一個人很瘦,大家就叫他“瘦猴”,一個很黑,大家都叫他“小黑”。綽號具有一些非正式的指向性代稱,但是在歐洲取綽號卻是相當正經的一件事,因爲這關乎他們的名聲和榮譽。

歐洲人給君主取綽號分爲很多類,第一類綽號具有一些政治色彩,能夠從綽號中看出這個君主的一些能力和功績,在此基礎上它又分爲讚揚和貶低兩個小類。

“征服者”威廉一世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了英格蘭,從此在英格蘭開啓了諾曼王朝的統治,於是威廉一世就得了一個“征服者”的綽號,表示他對英格蘭的征服和豐功偉業。有綽號的好處就是,歐洲有六個叫威廉一世的君主,但並不是每個威廉一世都是征服者,所以一提到“征服者”威廉一世,大家都知道是指諾曼底公爵。

另外由於威廉一世是私生子,所以他又有一個外號叫“私生子威廉”,這就屬於貶義了,帶有譏諷的色彩,而上一個綽號則是讚美了。而另一個英格蘭君主愛德華一世有一個外號叫“蘇格蘭之錘”,這是帶有貶義的綽號,因爲他血腥鎮壓了蘇格蘭起義。所以這個綽號帶有很明顯的貶低和厭惡的色彩。

綜上所述,第一類綽號主要是用來表現君主的政績,有好評,也有差評,列舉如下:

愛德華一世的綽號有“蘇格蘭之錘”、“長腿愛德華”

好評類:路易十四(太陽王)、查理七世(勝利者查理)、路易十一(法蘭西領土的湊合者、萬能蜘蛛)、亨利四世(賢明王亨利);

差評類:伊凡四世(恐怖的伊凡)、瑪麗一世(血腥瑪麗)、查理三世(糊塗查理)、約翰一世(失地王)、亨利八世(王冠蠢驢);

而第二類歐洲君主綽號的範圍則比較廣泛,主要是因爲君主的一些言行舉止,人物事蹟而得名。

譬如亨利一世原來是薩克森公爵,當年他當選公爵的時候,人們跑去通知他,而他正在捕鳥,於是就得了一個“捕鳥者”的綽號。又譬如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君主愛德華因爲信仰基督教,十分的虔誠,所以得了一個“懺悔者愛德華”的綽號。

“獅心王”理查一世

而像著名的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因爲作戰勇猛,所以得了一個綽號“獅心王”,像法蘭西國王腓力三世雖然性格軟弱,但是騎馬打仗很行,所以得了一個“勇敢者”的外號……第二類歐洲君主的綽號主要是體現君主的性格、信仰方面。

舉一些例子:約翰二世(好人約翰)、路易一世(虔誠者)、查理五世(明智者)、路易十五(被喜愛者)、伊莎貝拉王后(法蘭西母狼)、伊凡一世(錢袋子)、伊麗莎白一世一輩子沒有嫁人,所以綽號就叫“童貞女王”;

綜上所述,這些都是基於這些君主的人物事蹟,個人言行而得到的綽號。

第三類君主綽號則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之上,由於每個君主的身高相貌都不一樣,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綽號。

矮子丕平

譬如丕平三世長得矮,所以就叫他“矮子丕平”,腓力五世長得高,外號“高個子”,愛德華一世除了擁有“蘇格蘭之錘”的綽號,因爲他有一雙大長腿,所以又叫他“長腿愛德華”,查理二世頭髮較少就叫“禿頭查理”,他的兒子路易二世因爲結巴,於是就叫“口吃路易”,查理三世因爲比較胖,就叫“胖子查理”。

查理四世長的帥氣,所以就叫“美男子”,腓力四世也因爲長相帥氣,綽號“美男子腓力”,腓特烈一世因爲鬍子是紅色的,所以叫他“紅鬍子”,路易三世十八歲的時候病死,所以叫他“孩童路易”。

綜上所述,這些都是拿君主的體貌特徵來取綽號,而這些綽號的好處就是基本上能夠讓人立馬就能想到他是誰,這在歐洲君主名字重複嚴重的情況下,確實是區分他們的一代手段和方式。不過中世紀以後,給歐洲君主取綽號的現象就少了很多,這是因爲中世紀以後各國君主的王權都進入一個無比鼎盛和強大的階段,再加上人們的文化水平提高,所以也就不再輕易地給君主取外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