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軍機生產單位有不少,主要的有是成飛、沈飛、西飛,以及專業生產直升機的哈飛和昌河。其中,沈飛和成飛目前的主要任務就是生產戰鬥機,沈飛把蘇27和蘇30玩出了各種花樣,殲11、殲15、殲16都是出自沈飛之手,而成飛目前的代表機型就是殲10和殲20。


有網友認爲:沈飛和成飛爲何不合二爲一,把技術骨幹都集中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互補,這樣是不是更好一些?其實不然,當年成飛的建立,就是依靠沈飛的大量技術骨幹支撐起來的,而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爲了能夠讓兩個單位進行競爭,只有存在競爭的情況下,發展纔會越來越好。


但目前,沈飛和成飛各自負責不同的機型,兩者會存在競爭嗎?當然會!衆所周知,目前我們只裝備了一款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而殲20並不是指定成飛生產的,立項之初是由沈飛和成飛各自提供不同的四代機方案,擇優而取的結果。最終成飛的殲20勝出!而當時沈飛的方案,就是殲14“雪鴞”戰鬥機,那麼,殲14因何會敗於殲20呢?


新一代戰鬥機立項之初,並沒有明確表明一定要達到F22的標準,只是要超越當前的三代戰鬥機。沈飛殲14的優勢就是技術成熟,便於快速大量的生產,而成飛殲20的優勢是技術超前,(這個超前指的是相對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而言),具備絕對的性能優勢,但是研發難度大。


殲14的一大特點就是大!都知道殲20是目前四代機中的大個頭,機身比蘇57後還要長,殊不知,殲14的尺寸比殲20還要大!這是因爲,殲14就是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深度改進而來,蘇27本身就是一款重型戰鬥機,延續而來的殲14就越改越大。而戰鬥機的主要任務畢竟是空戰爲主,尺寸太大,又沒有強勁的發動機,機動性能必然會受到影響。


此外,殲14的隱身效果也不佳!一是爲了增加機動性能,加上了鴨翼。本身鴨翼是不會破壞隱身性能的,但這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增加其他翼面的情況下。殲20也有鴨翼,但殲20沒有水平尾翼,採用了全動鴨翼加全動雙垂尾的設計,而殲14不僅有鴨翼,還有水平尾翼和雙垂尾,翼面太多,自然會破壞隱身性。殲14隱身性能不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機身的氣動佈局設計。殲14的氣動佈局還是沒有擺脫蘇式戰鬥機的影子,和蘇57有點類似,可以把殲14看作是增加了鴨翼的蘇57,其隱身性能甚至比蘇57還要差!


有網友認爲,殲20的航電系統也領先殲14,其實這個情況是不存在的,因爲殲20設計之初也無法確定航電系統的水平。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殲20的定型時間在十年之後,那麼其所裝備的航電系統必然會比現在先進,殲14也是這樣一個情況,航電系統可以隨時更改,兩者在航電系統上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差距。而殲14之所以敗於殲20,主要的原因還是上述兩方面,一是個頭太大,略顯“笨重”,另外就是隱身能力弱於殲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