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乃是千古名相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唐玄宗及諸位史學家奉爲十哲之一,與樂毅、吳起,張良等同列。像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千年難見一回。但是如此,成功的諸葛亮,他在臨死之前做了自己最後的交代和遺令。


在孔明臨死之前,他掛念的事情也就四件,一件乃是蜀漢的退軍問題。二件乃是,自己學術的傳承問題。三件,乃是兒子諸葛瞻如何發展的問題。四件,乃是他自己的身後事,也就是死後該怎麼安葬,要安葬在哪裏?

對於這四件事情,孔明首先就是解決的蜀軍的退軍問題。諸葛亮深深明白一個道理,蜀軍不管在兵力,還是在謀略方面,在他死後基本上無人可以和司馬仲達相抗衡,爲此諸葛亮讓蜀軍悄悄退軍。他遺令,姜維斷後,楊儀領軍。而魏延,同樣隨同姜維斷後。

只不過,魏延不聽諸葛亮遺令非要與楊儀打個你死我活,最後才被馬岱所斬。魏延死後,蜀軍全線退軍。

其二,關於諸葛孔明的學識,及兵法。,在彌留之前,孔明便已經交給姜維來傳承。

第三,關於諸葛瞻的問題。由於長年,征戰在外。諸葛亮其實是沒有多少時間來教育自己的兒子的,因此,他在臨死之前寫下了《誡子書》,在家收之中,告訴諸葛瞻,應該如何做人,如何讀書。“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些語言,簡直讓人讀起來都收穫良多。


前三件事件搞定了,那麼就只剩下最後一件事情,那就是搞定自己的墓穴,到底應該怎麼葬?葬在哪裏?

對於自己墓穴的問題,諸葛亮也是非常用心的?孔明首先是回顧了自己一生,他一生得罪了很多人,不管是在蜀國,還是在曹魏。他都有很多敵人,很多人想抽他的筋,扒他的皮。怎麼辦呢?同時,他也是蜀國丞相,集身份、權利於一身。這個身份太耀眼,絕對也會引起盜墓賊的注意。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能防止江湖上的摸金校尉偷墓,還有怎麼防止小人打擾他死後的清靜呢?諸葛亮,思前想後,僅僅有8個字的要求:“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真是佩服孔明的大義,對自己的墓穴之地毫無要求,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隨緣”。

三國志/諸葛亮傳:“因山爲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另外,道:“四漢抬棺,棺材南抬,繩斷便葬”諸葛亮的這個交代,看似非常草率,實際上則是用心良苦。

且來看一下,棺材南抬,繩斷便葬,此話的用意何在?

一、符合天下風俗習慣,採用薄葬之法。此法,乃是由曹操所提出。

二、不要任何金銀財寶放入墓穴中,三國志裏所記載“冢足容棺”,就足以說明諸葛亮考慮到,後人也就是黃月英及諸葛瞻,包括,劉禪,甚至是姜維會在自己的墓穴之中,放入很多金銀財寶。因此,才特別強調,冢足容棺,意思就是不讓人在墓穴中放入其他東西,從而引起盜墓賊的惦記。

三、成功擺脫,敵人的復仇。試想,一口棺材,由4個人向南抬,古代的繩子也非常牢實,諸葛亮早就料到,這4個人在抬了幾天之後,就會就地割斷繩子,然後找個地方便埋了。然後,這四人便回到蜀中,向劉禪覆命,劉禪得知情況之後,定會大怒!然而,處斬這4人。這樣一來,整個天下便無人知道諸葛亮的真實墓穴在哪裏了。


但如此一來,就連孔明的後人也不知道他的真實墓穴在哪裏了,正如俗話說得好,“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如今清明節將至,武侯後人又何從祭祀之?其實這個問題也好得到解決,“魂而有靈”,只要存在武侯廟,那麼便會聚焦孔明之靈氣。

如今,武侯廟,享受着世人的供奉,香火永不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