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季先生也是以说创编相声闻名于世,但他创作表演的每块新活都严格遵循着传统相声的包袱结构。总体而言,姜昆的传统活在他所表演过的段子中只占很少一部分。

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的姜昆,从艺四十余年素以说新相声而闻名。至于他成名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姜昆的成功离不开梁左先生妙笔生花的创作;有人说他能成为当年相声界的新星,得益于李文华、唐杰忠以及恩师马季等老先生众星捧月般的呵护提携;还有少数人极端地认为是新相声拯救了这个不会说相声的相声演员。总之,走上仕途后的姜昆始终被各种争议所包围着。

在很多观众眼里,姜昆被定性为不会说传统相声,也从来没说过传统相声。而产生这种认知的理由是“他师父马季就不会传统活”。不得不说,这确实是对马季和姜昆这对师徒的极大误解。马季先生也是以说创编相声闻名于世,但他创作表演的每块新活都严格遵循着传统相声的包袱结构。没有对传统相声的深刻理解,也就写不出有生命力的新活。姜昆在不同场合也不止一次强调:“在背熟五十段传统相声之前,不要动笔写相声。”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反问:“你会哪段传统相声?你又说过多少传统相声?”今天就来跟众位聊聊姜昆的传统相声水平究竟如何。

事实上,姜昆当年的确说过传统相声。留下录音资料的群口有《扒马褂》《金刚腿》《训徒》,对口相声有《大相面》《绕口令》《论富贵》《节日》(即《酒令》)。总体而言,姜昆的传统活在他所表演过的段子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与其他同辈相声艺人相比,他使过的传统活屈指可数。

在他为数不多的几段传统相声中,基本上都是老先生捧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扒马褂》,这段被无数相声名家演绎过的经典群活也曾被姜昆重新演绎。在这块活里,姜昆逗哏,师父马季泥缝,捧哏的则是师爷辈的大量活赵世忠先生。爷孙三辈同台,足以看出老先生们对这位“年轻人”的提携与厚爱。马季在扑盲子的手法上虽说跟郭荣起先生有一定的差距,但至少也是中规中矩,并无偏差。而赵世忠先生的量活无需溢美之词,其一贯的高水准有目共睹。

相对来说,反倒是逗哏的姜昆没太塑造好“秧子”的形象,尺寸上不够准确。这块活里,逗哏应该表现出说话云山雾罩,信口胡诌的劲头来。当被捧哏的问住又无言答对时,求助泥缝的来帮着圆谎。而姜昆则没能把云山雾罩的人物性格通过具象化的表演外露出来,言语之间却有自己帮自己圆谎的意味。这样一来,给观众的感觉就变成了逗哏的“秧子”并非是说话满不在乎,而是貌似谨慎但还是漏洞百出。相比来看,他在《训徒》中的表演就要明显优于这段。

而前面提到的这几段对口相声,姜昆的表演也只能算差强人意。没有太出彩的表现,但也找不出明显的表演硬伤。整体是按照老先生的使法规规矩矩演下来的,不过看不出个人表演特点和改良创新。姜昆的确能说且说过传统相声,但“会”与“好”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相声学徒脑子快、记性好的,三五天能学会一块传统活。把词儿念下来容易,但真要说到台上把包袱都使响了,甚至使出个人独有的特点就不那么简单了。举个例子,《武坠子》这段不少名家大蔓都有过不同风格的演绎,但为什么内行观众还是一致公推阎笑儒、尹寿山的《武坠子》为最好呢?

每个相声演员都各有所长,真要说面面俱到的屈指可数。姜昆在与李文华合作的黄金时代确实为观众奉献过高品质的相声作品。演员扬长避短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既然在传统相声表演上有欠缺,与其将就不如不说。将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展现给观众,作为相声演员已经算是不辱使命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