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平安時代,被日本人尊爲學問之神的遣唐使菅原道真,擅寫漢詩,當時渤海國的人讀過道真的詩,認爲他的詩與白居易的詩很像,這樣的評語令道真很高興,還特別記載下來,引以爲榮。一個剛登大寶的皇帝,能爲一個剛去世的詩人作悼亡詩,可見白居易的名氣之大了,也難怪一個歌伎會拿能背誦白居易的詩說事呢。

顧況爲啥對初出茅廬的少年說:“長安米貴,居住不易呀!”

唐朝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他生於亂世,擅於寫反映民間疾苦的詩,他的作品平易近人,絕少晦澀難讀的字眼,因此深入民心;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是那個時代偶像級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廣大教化主”,就連歌伎都因爲能夠背誦他的詩而自抬身價。他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他最著名的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白居易誕生在河南新鄭東郭宅(今新鄭市東郭寺村)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兩歲時,任鞏縣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他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一年後,因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爲躲避徐州戰亂,白季庚把家屬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

白居易屬於早慧,從小就聰穎過人,顯得與衆不同。六、七個月大的時候,他的乳母閒遐時指着“之”和“無”字,讀給他聽,儘管白居易還不會說話,卻似乎記住了。之後,無論是誰讓他指認這兩個字,他都能明辨無誤,百試不爽。《新唐書.白居易傳》就記載了此事,以至後來還以此成爲典故,出現了一個成語:“略識之無”,泛指認得幾個字,讀過幾天書的人。

白居易三歲的時候,母親開始手把手地教他寫字。五、六歲的時候,他已開始學作詩了,八、九歲懂得詩詞聲韻,堪稱神童。他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白頭髮都長出來了。他後來回憶說,母親對他兄弟四人(一兄兩弟,其中一弟早歿)的學業雖然要求很嚴,但態度卻很和藹。

白居易從小立下大志,要靠學問開闢仕途,十五、六歲時,他去長安遊歷。到了長安,他沒有沉醉在流光溢彩的繁華帝都裏,而是稍事休息,就帶着詩文去拜謁當時的文壇大腕顧況。顧況是當朝宰相李泌的摯友,在朝廷擔任負責編纂國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著作郎,無論在朝在野,都頗有聲望,來訪和求見的人很多,常常門庭若市。不過,這位名士卻很高傲,儘管拜訪他的人極多,但能得到他讚譽的卻很少。

白居易去拜見顧況,一方面是想得到這位前輩詩人的指教,另一方面也期望得到名家的賞識。起初,顧況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很不以爲意,見他姓名中有“居易”,便調侃說:“長安米貴,居住不易呀!”但當他打開白居易的詩集,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前兩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大爲讚賞,隨即改口說:“有才如此,居亦容易!”這雖是一則廣爲流傳的逸話,但這一首相傳是白居易十六歲所作的送別詩,卻蘊含深邃,刻畫生動,意境渾然天成,寫法別具一格,最終成爲千古絕唱。

“居住不易”的故事,不僅增添了此詩的傳播力,而且也反映出當時的一種現象,無名後生拜見一代名家,詩文一旦得其讚許,便可立即揚名長安。

後來白居易的詩名日盛,在全國的學校、旅舍、碼頭這些公共場所,無論男女老少都在吟誦白居易的詩歌。

當時有個軍官想招一個歌伎娛樂一下,這個歌伎爲了抬高自己的身價,就說自己能夠背誦白學士的《長恨歌》,這招果然奏效,這個歌伎的身價還真的被抬起來了。白居易對此大約多少有些得意,在寫給朋友的信中還特意炫耀了一把。

唐代流行紋身,當時的紋身是一種時尚,並沒有像如今一樣和不良青年劃上等號。一位狂熱的超級“白粉”,從脖子往下,全身三十多處紋上了白居易的詩句。他經常洋洋自得地當街袒胸露背,放聲高歌,吟誦白居易的詩句。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四十四歲的白居易正好在官場走過十年。他當過翰林院學士,因領導詩歌革新運動也獨步於文壇。然而政治的變幻莫測最終是誰也無法預料的。

這一年,兩河藩鎮聯合叛唐,當時力主討伐藩鎮的宰相武元衡被暗殺,御史中丞裴度也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爲,於是將白居易貶謫爲江州刺史(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接着,中書舍人王涯落井下石,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裏死的,他寫《賞花》詩和《新井》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宜任地方長官,由是。白居易被追貶爲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這次打擊很沉重,讓白居易一下子就刻骨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悲苦。但官場的打擊,卻成全了詩人的靈感。第二年深秋,白居易就在潯陽江畔創作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其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也成爲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傳誦不衰的名句。加上其早年所作的《長恨歌》,堪稱名詩雙壁。《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堪稱絕唱。即使沒有其他作品,單憑這兩首詩,白居易就足以不朽。

白居易的詩淺顯易懂,寓意深刻,情感真摯,深受廣大羣衆喜愛。不但如此,他的詩也廣播境外。由於日本、朝鮮及中亞各國常有使節、商人、留學生來唐朝,他的詩便被這些人帶回本國,受到了外國人的青睞。據說,契丹國王得到了一本白居易的詩集,馬上派專人將它譯成契丹文,令臣下在朝堂大聲朗誦。白居易的詩集在日本也受到高度評價。當年的日本天皇,則把白居易的詩集,視爲寶物,珍藏起來,一有空便取出來獨自吟詠。在平安時代,被日本人尊爲學問之神的遣唐使菅原道真,擅寫漢詩,當時渤海國的人讀過道真的詩,認爲他的詩與白居易的詩很像,這樣的評語令道真很高興,還特別記載下來,引以爲榮。

唐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七十五歲的白居易在洛陽去世,葬於洛陽龍門香山寺北側琵琶峯頂。

歷朝歷代都對白居易有很高的評價,唐宣宗的《吊白居易》詩是這樣讚賞白居易的:“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此詩可作爲對白居易一生的概括。一個剛登大寶的皇帝,能爲一個剛去世的詩人作悼亡詩,可見白居易的名氣之大了,也難怪一個歌伎會拿能背誦白居易的詩說事呢!

(全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