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忠賢掌權之時,之所以能做到內外的穩定,原因在於他解決了遼東的軍費,卻沒有增加老百姓的負擔。所以他就專門找有錢人弄錢,而且還弄到了,解決了遼東的軍費,也沒有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魏忠賢掌權之時,之所以能做到內外的穩定,原因在於他解決了遼東的軍費,卻沒有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明朝實際亡於內憂外患

明朝的滅亡,還要說到崇禎,實際上是亡於內憂外患。實際上崇禎時期,一方面關外的清朝的問題總是不能解決,而且屢次與清朝作戰屢次戰敗。屢次戰敗就造成了需要不斷地增加軍隊,以及軍事上的投入,要增加軍隊以及軍事上的投入就必須要增加響應的財政,那麼錢從哪裏來呢?崇禎的做法是增加老百姓的稅收,而且一次比一次加重,這就導致了老百姓負擔過重,遇到了天災的年景活不下去就自然造反了。

一方面關外的清朝不斷地衝擊明朝的關寧防線,另一方面內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終在1644年,成了氣候的李自成打進了北京,滅亡了明朝。

明朝末年的財政情況分析

明朝既然亡於內憂外患,那麼爲什麼崇禎加徵稅收會引起老百姓的造反呢?就明朝當時的情況來說就真的沒有解決方案麼?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明朝當時的財政情況。

《明末記事本末》:戶部給事中黃承昊上言:今出數共五百餘萬,而歲入不過三百二十三萬,即登其人數,已爲不足,而重以運負,實計歲入瑾二百餘萬耳。

根據明末相關史料的記載,當時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323萬兩白銀,可以說是歷史上財政收入非常低的一個朝代了。要知道明朝之前的宋朝財政收入基本在6000-8000萬貫,也就是6000-8000萬兩白銀,而且面積要比明朝還小得多,當然這和明朝的重農抑商有很大關係。

當時遼東地區作戰經費是多少呢?按照之前的關寧防線的佈置,也就是建設從山海關到寧遠城的防線,相關史料記載如下:

《明熹宗實錄》:工科給事中方有度疏言:自遼左發難,軍需驛騷,竭天下之物力供一隅。今且五年於茲,約費內帑金錢以千萬計。而加派新餉出自民者,每歲四百八十五萬有奇,通五年約費二千餘萬。本色折色之費,養馬草料之費,海運腳價之費,文武將吏班軍匠役人等俸薪給雜項之費,約共費四百萬,此就山海關一關十萬兵而言...... 自山海四百萬之外,以上各處新兵又每歲約費一百二十萬矣。

根據方有度的說法,孫承宗建立的關寧軍團大約有十萬兵力,每年開支約400萬,加上週邊協防城市,例如天津、通州等地,支出要再增加約120萬兩。也就是說,維持關寧軍團,一年的財政支出基本在500萬兩白銀左右。

相對於323萬兩白銀的年入和500萬兩白銀的遼東地區軍費支出,明朝自然是拿不出來的。

當然,崇禎上位以後殺了魏忠賢,重用了所謂的東林黨人,這些人本身就是利益集團,和魏忠賢過節非常大,他們雖然都非常有錢(李自成打入北京之後從他們身上搜颳了7000多萬兩白銀),但國難當頭一毛不拔,崇禎雖然也很有錢,(實際上崇禎有3200萬兩白銀)但卻非常吝嗇摳門,也是一毛不拔。所以他們都把這個負擔壓在了老百姓身上,窮的身無分文,竟然都忍心向他們下手,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了。

魏忠賢的策略

魏忠賢的策略其實和崇禎完全不同,他專門找有錢人徵稅、弄錢。因爲他知道,窮人沒幾個錢,你逼着他交錢,這些人窮到活不下去了,窮人都會造反。

所以他就專門找有錢人弄錢,而且還弄到了,解決了遼東的軍費,也沒有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同時,魏忠賢用人也非常對路,他實際上是非常支持袁崇煥的,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也是在他掌權的時候,他解決了遼東的軍費問題,使得關寧鐵騎能夠組建並發展起來,形成了對清朝的有力威懾。

所以,同樣都是缺錢,同樣都是要弄錢,魏忠賢和崇禎的不同之處在於,魏忠賢搞有錢人的錢,搞東林黨人的錢,不去搞老百姓的錢。而崇禎專門搞老百姓的錢,專門逼着分無分文的老百姓交重稅,引發了農民大起義。

可以說,明朝如果只是有關外的清朝,或者只是有內部的農民起義,都不至於會滅亡,而兩個一起來,就被搞的玩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