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这场唐军少见的奔袭战,两唐书和通鉴中记载得极其简单,都是只有一句话,“天宝元年,十二月,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鱼海及游弈等军。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唐军在河西、陇右连续大败吐蕃,当时中书门下省特意上表恭贺:“臣等自今月以来,累见陇右奏大破吐蕃大岭青海等军捷书。

大家好,我们的建筑尘封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唐军在河西、陇右连续大败吐蕃,当时中书门下省特意上表恭贺:“臣等自今月以来,累见陇右奏大破吐蕃大岭青海等军捷书。前至日因奏事,陛下谓臣等曰:‘吐蕃背恩,神人共弃。岂惟陇右频胜?三数日间,河西当有大捷。’今日王倕果奏,大破吐蕃鱼海及游奕等军,擒生斩级,并虏获羊马,不可胜计。窃观前后克捷,皆是特禀圣谋,密练骁雄,深讨凶寇。以寡击众,所向无前。天心与睿德合符,士卒与神兵叶契。九重制胜,动必有成;万里知来,见于未兆。一月三捷,千古未闻,品物同欢,何况臣等。伏望宣示朝野,编于史册。”从这份表文中可以看出,李隆基当时曾告诉大臣们过不了几天就会有捷报,而事态的发展完全在其掌握之中。可以很肯定的说,李隆基不会算卦,身边也没有算卦的高手,否则安禄山绝不会到天宝十四载(755年)给唐朝来个“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那唐玄宗又是如何未卜先知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贺表中“千古未闻的一月三捷”都是哪些战例。
高宗武后时期,唐蕃两国曾展开过多次血战,大家熟知的大非川、青海之战(承凤岭)均发生于此。武则天称制后,唐军在王孝杰、黑齿常之、娄师德的率领下打出了一系列反击战。
在西域,安西四镇六度易手后,凭借王孝杰的冷泉大胜重归唐守。在河源,黑齿常之、娄师德率领的唐军在良非川、白水涧大败吐蕃,八战八捷,乃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
李隆基继位后,唐蕃两国依旧战争不断,围绕着武街、石堡城、勃律、新城、河桥、松州等地展开搏杀。
但随着国力达到了鼎盛,唐军逐渐掌握了战场有优势,逐步开始向吐蕃占领区拓展。在此局面下,开元十八年(730年)开始,吐蕃连续遣使请求合盟。
当时包括李隆基在内都认为,“吐蕃赞普往年尝与朕书,悖慢无礼,朕意欲讨之,何得和也!”但皇甫惟明却直言上奏,对玄宗说:“开元之初,赞普幼稚,岂能如此。必是在边军将务邀一时之功,伪作此书,激怒陛下。两国既斗,兴师动众,因利乘便,公行隐盗,伪作功状,以希勋爵,所损钜万,何益国家!今河西、陇右,百姓疲竭,事皆由此。若陛下遣使往视金城公主,因与赞普面约通和,令其稽颡称臣,永息边境,此永代安人之道也。”玄宗觉得言之有理,便以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促成了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赤岭之盟,“仍以赤岭各竖分界之碑,约以更不相侵。”
皇甫惟明虽然是个主和派,但当他出任陇右节度使后,面对吐蕃军队的进攻,为保一方平安,却表现得极为强硬,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贺表中“一月三捷”中的第一胜,便是他打出来的。
天宝元年十一月(742年),吐蕃大举进犯陇右,皇甫惟明整军反击,在青海痛击蕃军。十二月二十七日,不甘心失败的吐蕃大将莽布支再率3万来攻,皇甫惟明帐下骁将王难得就立下大功。“难得健于武,工骑射。天宝初,为河源军使。吐蕃赞普子郎支都者,恃趫敏,乘名马,宝钿鞍,略阵挑战,甚闲暇,无敢校者。难得怒,挟矛駷马驰,支都不暇斗,直斩其首。玄宗壮其果,召见,令殿前乘马挟矛作刺贼状,大悦,赐锦袍、金带。累授金吾将军。”
被王难得斩杀之人,乃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之子郎支都。王子被杀吐蕃军队军心大乱,皇甫惟明趁势掩杀,斩首五千余级(一说3万)。
此战后,王难得勇悍之名遍传朝野。以至于之后安禄山向玄宗推荐骑将都说:“此人不减陇右难德。”
“一月三捷”的第二胜,是时任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王忠嗣,在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部落和突厥间巧使反间计。凭借三部落的协助,痛击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导致乌苏米施可汗,次年被拔悉蜜部所杀。此后,突厥再也无力北犯灵州。
此战虽不涉及吐蕃,但王忠嗣累功官至河西、河东、朔方、陇右四镇节度使,却都是在与蕃军征战杀伐中获得的。
《西河大破吐蕃贺表》中最后一胜,也就是玄宗未卜先知的那仗是河西节度使王倕的鱼海、游弈军之战。
关于这场唐军少见的奔袭战,两唐书和通鉴中记载得极其简单,都是只有一句话,“天宝元年,十二月,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鱼海及游弈等军。”史料所以言之草草,大概是因为唐军奔袭吐蕃后勤基地,虽缴获颇丰但并未固守。没有扩地之劳,让向来喜欢以攻城掠地为大功的史官兴趣寥寥。但《全唐文》中收纳了一封樊衡所撰的表功文书《河西破蕃贼露布》,让我们得以一窥此战的详细过程。
樊衡为唐开元名士,天宝元年(742年)时为河西节度王倕的幕府掌书记,鱼海之战从始至终他都是亲历者,因此才能将这场惊心动魄的奔袭战,描写得如此传神。
《河西破蕃贼露布》里写道:“我皇帝怒之,密发中诏,使乘不虞以袭之”。也就是说这件事是李隆基在秘密军事会议后做出的决定,群臣并不知情。因而,玄宗才能在臣僚面前神气活现地表示,“岂惟陇右频胜?三数日间,河西当有大捷!”
王倕得到密诏后,“择精骑五千,皆蓬头、突鬓、剑服之士。”军队出发后,王倕“自以马步三千,于大斗、建康、三水、张掖等五大贼路为应接。”
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初六,河西各军镇开始实施戒严,唐军骑兵向大斗拔谷北口汇合。
唐军临行前,王倕特意进行了战争动员,并严肃了战场纪律:“尔岂不闻乎?天子之怒,伏尸者百万。将军之权,得专诛戮。尔须自大斗南山来入,取建康西路而归。当我所战锋可断飞鸟,若不克于敌,逗留却行,汝则有大刑;虽克于敌,故道而还,汝亦有大刑。”
十二月十二日,唐军穿越大斗拔谷进入吐蕃疆域,突进至新城南时,发现吐蕃守军已经焚烧了草场。
见此情景,唐将便知吐蕃已得到了唐军出击的情报。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虽然唐朝边镇实施了戒严,但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想要瞒过吐蕃细作是不现实的。
不过吐蕃守军烧草的行动反倒让唐军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因为,焚烧草原增加进攻方后勤难度的方式,长期都是唐军的专利。每到秋防,河陇唐境的草原被烧的烟尘滚滚昼夜不息。新城蕃军烧草恰恰说明,吐蕃军队人数不足心存畏惧。如此一来,唐军反倒信心高涨,不再理会驻守新城的蕃军,直接向南插,矛头直指青海湖西部的鱼海地区。
“十二日至。吐蕃已烧尽野草,列火如昼。诸将曰:‘贼果知备矣。’因蹑其烽燧,高揭旌旗,气雄雷霆,声疾风雨。”
唐军奔袭两日后,“十五日至清海北界,遇吐蕃两军游奕二千余骑。波主乃使先锋使大将军李守义领铁骑一千穿贼之中,取首而阵;又使先锋副使郎将安贞领铁骑二百摩贼之垒,斩馘而旋;又使中马军副使李广琛领勃律马骑一千攻其旁;又使节度总管李朱师等领兵八百骑亢其下,使右马军副使张仁贤以游兵一千敌其南北东西。”
青海北界的遭遇战,“自朝至于日中,凡斩二千余级。”
十六日,唐军攻至吐蕃鱼海补给基地,与鱼海守军交战。“十六日进至鱼海军,千里烟尘,百道旗鼓。波主已先遣前军副使折冲傅光越设伏于便道,及交矢石,又使节度总管唐朝英等寇而伪奔。戎争追之,遇伏皆死,因得戮巨鲸于鱼海,坠封豕于鹿泉。”战争结束后“平积骸成京观,斩鱼海军大使剑具一人,生擒鱼海军副使金字告身论悉诺匝,生擒弃军大使节度悉诺谷,生擒游奕副使诺匝,生擒副使金字告身拱赍,生擒鱼海军副使银字告身统牙胡。其余偏裨,难以尽载。斩首三千级,生俘千余人、牛马、羊驼八万余头。”但“数获未毕,虏救潜来,在山满山,在谷满谷,顾盼之际,合围数重。”
面对“满山满谷,重重围困”蕃军,唐军反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了。“兵法所谓致之死地,今则是也。亦焉能陷于虏庭,辱明主之深料乎?”“于是谋夫一心,战士倍力,择强弩长戟为外拒,寘辎重生级于其内。虽喜获多,急何能保?其俘囚有因动而将变,且驱而斩之;其虏畜有力极而难致,则拥而焚之。候暮夜之时,望归路而突之。其初也,衔枚屏气,鬼神无声,既出而奋臂大呼,天地摇动。诸部将驰逐而元黄且战且行,一千余里。马无齕草之所,人无抔饮之地,共食冰雪,传餐糗粮。犹能夜盗虏之营,使自攻杀;朝拔虏之帜,争为致师。凡七八日间,约三百余阵。”“至合河之北,斩得二丈之绥,而莽布支更益其重兵,追截我归路。安波主惧其危迫,请救其后军,臣遂遣副使刘之儒等领后军二千骑迎之。”在安波主的请求下,王倕派军接应后军。莽布支见唐朝援军赶至,率军退却。
随后王倕告诉安波主:“虏之去也,必谓我不能复,追之必出其不意。可使安思顺反戈却入,必尽擒之。”王倕拨了二千精骑给安波主,“别差大斗军副使乌怀愿、讨击副使哥舒翰等领精骑一千应之。分前麾,随间道,蔽山乘夜,晨压贼营。”吐蕃没料到唐军还会再来,惊慌之间“十不存一。所以擒金银告身副使三人,斩首千余,俘囚二百余人,获牛马羊驼共三千余头匹、器械新物一万余事,谓我再克而虏再败矣。”
这两次对蕃胜利,虽然并未让吐蕃伤筋动骨,但已经可以看出,凭借开元盛世29年的蓄力,唐朝在军政两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已渐渐将高宗时期的颓势逆转。
随着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等一干良将走上舞台,唐军迅疾展开了反击,在苦拔海、河源、洪济、大漠门、石堡城等地连续击败吐蕃。至天宝十三载(754年)七月,唐朝已基本夺回了黄河九曲之地,将唐蕃边境线推进到青海湖以西的地区。
此时,唐军实际上已经重新夺回了唐蕃国战的主动权,并在河陇、西域两个战略方向上对吐蕃实施了空间挤压。
但随着天宝十四载(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被拦腰斩断,那个辉煌豪劲时代,便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