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中山与陈炯明。陈炯明和孙中山两人,从辛亥革命的战友,到北伐前夕的敌人,只用了十年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最终的决裂呢。

说到陈炯明,历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大部分人只知道在国民革命军准备北伐前,曾两次出兵东征对其进行讨伐。其余的关于陈炯明的事迹,就知道的不多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披露,对于陈炯明这位军阀,很多人也有了一个较为立体的认知。

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时期,陈炯明曾经是孙中山很好的革命伙伴,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陈炯明才与孙中山决裂,走上了背叛革命的道路。那么这段时期内,在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孙中山宣誓就职

革命战友

陈炯明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21岁考中秀才,1905年慈禧废除了科举制度后,他于1906年考入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后,陈炯明成了广东谘议局的议员,1909年11月秘密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4月,革命党人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陈炯明负责起义军的联络工作。在起义爆发时,陈炯明担任敢死队第四队队长,密谋刺杀广东水师提督,但没有成功。虽然黄花岗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陈炯明却借此积累了政治资本。

陈炯明指挥部队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陈炯明为响应起义,随即前往东江组织民军成功光复惠州。11月上旬,广东全境“和平光复”,陈炯明凭借着其革命先行者的身份,一跃成为广东省副都督,12月又升任代都督。而此时距离陈炯明加入同盟会,不过仅仅两年时间而已。

从1911年11月,到1921年4月,在十年时间里,陈炯明虽然两次下野外逃,但由于他对孙中山的支持相对还比较坚定,所以每次重新上台后,他的权力都会有新的提升。渐渐的粤军变成了“陈家军”,当年的革命先行者,成了新的军阀头子,陈炯明终究迈出了与孙中山决裂的那一步。

陈炯明

决裂对立

1921年4月,为对抗徐世昌的北洋政府,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被推举为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以选举不合法为由,拒绝参加孙中山的就职典礼。但孙中山还是任命陈炯明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并最终说服陈炯明加入国民党。至此,陈炯明和孙中山的矛盾,开始显现。

1922年3月21日,陈炯明的亲信邓铿,在广九车站遇刺身亡。孙派的人说这是陈派人干的,理由是当时邓铿主要负责北伐军的相关工作,而陈炯明是不支持北伐的,所以杀掉邓铿就能破坏北伐。而陈派的人则认为这是孙派干的,理由是孙中山想借机打压陈炯明。

无论邓铿之死,究竟是谁干的,总之这一事件的发生,令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本就脆弱不堪的关系,更加摇摇欲坠。20天之后,孙中山让廖仲恺通知陈炯明两件事情:第一,率军参加北伐;第二,拿出500万元当军费。陈炯明直接拒绝,孙中山随即罢免了他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的职位,但仍然保留了陆军总长一职,可能也不愿完全撕破脸皮吧。

孙中山与陈炯明

5月9日,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准备北伐。此前一天,孙中山任命陈炯明的亲信叶举担任粤桂边督办一职,一方面是为了拉拢粤军,另一方是为了分化“陈家军”。但是叶举对此并不领情,5月20日叶举率领粤军进驻广州城,对广州进行全面接管。

此后数十天,孙中山派人与陈炯明、叶举等人都进行了谈判,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6月16日,叶举不顾陈炯明的反对,悍然发动兵变,包围粤秀楼,炮击总统府。孙中山提前得到消息,在护卫的保护下,只身前往黄埔永丰舰进行躲避,直到54天后才从舰上脱身。

孙中山在永丰舰上

决裂原因

陈炯明和孙中山两人,从辛亥革命的战友,到北伐前夕的敌人,只用了十年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最终的决裂呢?

  • 表面原因:孙中山不愿下台

叶举为什么不惜发动兵变,也要把孙中山赶下台呢?时间拉回到1918年的九月,当时皖系军阀徐世昌,通过操纵国会当选了新一任大总统,这让孙中山十分不满。为了对抗北洋政府,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非常国会,成为非常大总统。

孙中山在当选之后,曾明确表示,如果徐世昌下野,他也会跟着辞职。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在国内巨大的压力下,通电下野。轮到孙中山履行声明时,他仍然要坚持北伐,拒绝辞职。陈炯明、叶举等人对孙中山的这一行为十分不满,为了逼迫孙中山下台,所以叶举才悍然发动了兵变。

国民革命军

  • 深层原因:两人政见不和

陈炯明是清末秀才出身,他参加革命的目的其实并不单纯,他只不过是把革命当成一种手段,来实现自己心中的“联省自治”的抱负,即把中国逐步打造成为一个类似欧美的联邦制国家,使每个省都有极大的自治权利。其实说白了,陈炯明就是想安安心心地当一个广东省的土皇帝而已,这才是他不愿意北伐的根本原因。

而孙中山则希望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彻底结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局面。而想要实现这一愿望,必须通过北伐的方式来实现。陈炯明和孙中山在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上,严重三观不合,出现分裂是迟早的事情。

孙中山

最终结局

兵变发生后,广州陷入一片混乱,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陈炯明重新回到广州担任粤军总司令,而孙中山则被迫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从此,陈炯明与孙中山彻底决裂,变成了敌人。

孙中山来到上海后,取得了苏联的支持,确定了新“三民主义”的纲领,更加坚定了北伐的信念。但是陈炯明这个广东省最大的军阀,就成了北伐路上最大的障碍,必须铲除。孙中山积极号南方的势力,参与讨伐陈炯明。

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

1923年1月上旬,滇、桂、粤三省联军组成西路讨贼军,正式向陈炯明开战,陈炯明见大势已去,便通电下野,率部退守东江。但是陈炯明并不甘心就此失势,他一边在东江沿岸养精蓄锐,一边与北洋军阀和国外势力勾结,妄图重新夺回广州。

1924年冬,陈炯明趁着孙中山北上,广州兵力薄弱的时机,组建“救粤军”,进攻广州。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的威胁,国民政府于1925年的1月和10月,先后对陈炯明的势力发动两次东征,彻底将其打垮。陈炯明兵败后,跑到香港,于1933年病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