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中山與陳炯明。陳炯明和孫中山兩人,從辛亥革命的戰友,到北伐前夕的敵人,只用了十年時間,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們最終的決裂呢。

說到陳炯明,歷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多,大部分人只知道在國民革命軍準備北伐前,曾兩次出兵東征對其進行討伐。其餘的關於陳炯明的事蹟,就知道的不多了。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的歷史資料被披露,對於陳炯明這位軍閥,很多人也有了一個較爲立體的認知。

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時期,陳炯明曾經是孫中山很好的革命夥伴,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陳炯明才與孫中山決裂,走上了背叛革命的道路。那麼這段時期內,在兩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孫中山宣誓就職

革命戰友

陳炯明出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21歲考中秀才,1905年慈禧廢除了科舉制度後,他於1906年考入廣東法政學堂。畢業後,陳炯明成了廣東諮議局的議員,1909年11月祕密加入了同盟會。

1911年4月,革命黨人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陳炯明負責起義軍的聯絡工作。在起義爆發時,陳炯明擔任敢死隊第四隊隊長,密謀刺殺廣東水師提督,但沒有成功。雖然黃花崗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陳炯明卻藉此積累了政治資本。

陳炯明指揮部隊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陳炯明爲響應起義,隨即前往東江組織民軍成功光復惠州。11月上旬,廣東全境“和平光復”,陳炯明憑藉着其革命先行者的身份,一躍成爲廣東省副都督,12月又升任代都督。而此時距離陳炯明加入同盟會,不過僅僅兩年時間而已。

從1911年11月,到1921年4月,在十年時間裏,陳炯明雖然兩次下野外逃,但由於他對孫中山的支持相對還比較堅定,所以每次重新上臺後,他的權力都會有新的提升。漸漸的粵軍變成了“陳家軍”,當年的革命先行者,成了新的軍閥頭子,陳炯明終究邁出了與孫中山決裂的那一步。

陳炯明

決裂對立

1921年4月,爲對抗徐世昌的北洋政府,孫中山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被推舉爲非常大總統。陳炯明以選舉不合法爲由,拒絕參加孫中山的就職典禮。但孫中山還是任命陳炯明爲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並最終說服陳炯明加入國民黨。至此,陳炯明和孫中山的矛盾,開始顯現。

1922年3月21日,陳炯明的親信鄧鏗,在廣九車站遇刺身亡。孫派的人說這是陳派人乾的,理由是當時鄧鏗主要負責北伐軍的相關工作,而陳炯明是不支持北伐的,所以殺掉鄧鏗就能破壞北伐。而陳派的人則認爲這是孫派乾的,理由是孫中山想借機打壓陳炯明。

無論鄧鏗之死,究竟是誰幹的,總之這一事件的發生,令陳炯明與孫中山之間本就脆弱不堪的關係,更加搖搖欲墜。20天之後,孫中山讓廖仲愷通知陳炯明兩件事情:第一,率軍參加北伐;第二,拿出500萬元當軍費。陳炯明直接拒絕,孫中山隨即罷免了他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內務總長的職位,但仍然保留了陸軍總長一職,可能也不願完全撕破臉皮吧。

孫中山與陳炯明

5月9日,孫中山在韶關誓師,準備北伐。此前一天,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的親信葉舉擔任粵桂邊督辦一職,一方面是爲了拉攏粵軍,另一方是爲了分化“陳家軍”。但是葉舉對此並不領情,5月20日葉舉率領粵軍進駐廣州城,對廣州進行全面接管。

此後數十天,孫中山派人與陳炯明、葉舉等人都進行了談判,但是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6月16日,葉舉不顧陳炯明的反對,悍然發動兵變,包圍粵秀樓,炮擊總統府。孫中山提前得到消息,在護衛的保護下,隻身前往黃埔永豐艦進行躲避,直到54天后才從艦上脫身。

孫中山在永豐艦上

決裂原因

陳炯明和孫中山兩人,從辛亥革命的戰友,到北伐前夕的敵人,只用了十年時間,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們最終的決裂呢?

  • 表面原因:孫中山不願下臺

葉舉爲什麼不惜發動兵變,也要把孫中山趕下臺呢?時間拉回到1918年的九月,當時皖系軍閥徐世昌,通過操縱國會當選了新一任大總統,這讓孫中山十分不滿。爲了對抗北洋政府,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非常國會,成爲非常大總統。

孫中山在當選之後,曾明確表示,如果徐世昌下野,他也會跟着辭職。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在國內巨大的壓力下,通電下野。輪到孫中山履行聲明時,他仍然要堅持北伐,拒絕辭職。陳炯明、葉舉等人對孫中山的這一行爲十分不滿,爲了逼迫孫中山下臺,所以葉舉才悍然發動了兵變。

國民革命軍

  • 深層原因:兩人政見不和

陳炯明是清末秀才出身,他參加革命的目的其實並不單純,他只不過是把革命當成一種手段,來實現自己心中的“聯省自治”的抱負,即把中國逐步打造成爲一個類似歐美的聯邦制國家,使每個省都有極大的自治權利。其實說白了,陳炯明就是想安安心心地當一個廣東省的土皇帝而已,這纔是他不願意北伐的根本原因。

而孫中山則希望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徹底結束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的局面。而想要實現這一願望,必須通過北伐的方式來實現。陳炯明和孫中山在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上,嚴重三觀不合,出現分裂是遲早的事情。

孫中山

最終結局

兵變發生後,廣州陷入一片混亂,雙方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之後,陳炯明重新回到廣州擔任粵軍總司令,而孫中山則被迫離開廣州前往上海。從此,陳炯明與孫中山徹底決裂,變成了敵人。

孫中山來到上海後,取得了蘇聯的支持,確定了新“三民主義”的綱領,更加堅定了北伐的信念。但是陳炯明這個廣東省最大的軍閥,就成了北伐路上最大的障礙,必須剷除。孫中山積極號南方的勢力,參與討伐陳炯明。

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

1923年1月上旬,滇、桂、粵三省聯軍組成西路討賊軍,正式向陳炯明開戰,陳炯明見大勢已去,便通電下野,率部退守東江。但是陳炯明並不甘心就此失勢,他一邊在東江沿岸養精蓄銳,一邊與北洋軍閥和國外勢力勾結,妄圖重新奪回廣州。

1924年冬,陳炯明趁着孫中山北上,廣州兵力薄弱的時機,組建“救粵軍”,進攻廣州。爲了徹底消滅陳炯明的威脅,國民政府於1925年的1月和10月,先後對陳炯明的勢力發動兩次東征,徹底將其打垮。陳炯明兵敗後,跑到香港,於1933年病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