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夏天,國民革命軍北伐開始了。不過對於北伐軍來說,形勢並不樂觀。奉系軍閥張作霖掌握了北京政權,雖然這個權力已經沒有多大了,不過也說明張作霖的奉系一家獨大了。

兩湘及河南地區的吳佩孚有二十萬大軍,東南的孫傳芳也有二十萬大軍,在加上奉系的三十萬,總兵力達到了七十多萬。這些可都是北伐軍的目標。

可國民革命軍的勢力依然很弱小,別說面對七十萬大軍了,就是面對其中之一,也沒有優勢可言。

那麼十萬北伐軍隊,爲何能消滅七十萬軍隊的北洋軍閥,統一全國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畢竟十萬人對七十萬人,並不是直接面對面的硬拼,否則的話,能夠打贏纔是真的奇蹟。

本身北伐戰爭就是分階段進行的,並不是說北伐一開始就面對七十萬人。雖然這些軍閥地盤大,勢力強,但都是各自爲戰。

從北伐軍內部看。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跟革命黨的初衷相差很遠。孫中山等革命黨也一直在思索中國的出路,不過經歷了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的失敗,使得孫中山徹底看清了軍閥的嘴臉,開始對以往的經驗進行總結。

十月革命的勝利也使得孫中山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不過在他眼裏必須要建立一支強大的革命軍隊。也正是因爲這樣,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和中共開始合作,還創立了陸軍軍官學校,開始建立自己的武裝。

黃埔軍校建立時,門口一副對聯曰: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大批熱血青年在爲國家爲民族的旗幟下,聚集在黃埔軍校。不爲錢不爲官,只爲國家統一而戰,而這和只爲自己而戰的軍閥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同時在我黨的領導下,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爆發,掀起了全國的羣衆革命高潮。而在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革命軍的武器裝備跟舊式軍閥相比也差不到哪裏去。

接下來我們再說一下北洋軍閥。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了。然而不管是北洋體系內的皖系、直系以及奉系,就連各地大大小小的軍閥也都是互相看誰都不順眼。

段祺瑞當政時,直系和奉系聯手將其趕下了臺。而直系做主的時候,張作霖又聯合馮玉祥等人囚禁了曹錕。可是當張作霖從一個綠林好漢,即將實現人生巔峯的時候,北伐軍與馮玉祥、閻錫山以及李宗仁聯合起來對奉系進攻趕走了張作霖。

從中可以看出,這些軍閥爲了各自的利益完全可以和敵人做朋友的。

就在北伐軍磨刀嚯嚯的時候,這些軍閥還在大打出手,張作霖聯合吳佩孚以及閻錫山等人,組成“討赤聯軍”對付馮玉祥去了。這給了北伐軍趁虛而入的一個大好機遇。在解決掉吳佩孚後,北伐軍將目光放到了孫傳芳身上。這個時候的孫傳芳孤立無援,且內部四分五裂,根本不是北伐軍的對手。

就這樣,國民政府佔據了半壁江山。隨着馮玉祥和閻錫山的加入,奉系的張作霖感覺到了壓力,孤軍奮戰的張作霖背後還有日本在作怪,就算關內不保,張作霖也不願意丟掉東三省,所以張作霖退回了關外,不過可惜的是在路上被日本炸死了。

我們可以看到,北伐軍其實是有針對的性的作戰,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戰略。所以在兵力對比上雙方差距並不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