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紀年始於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然而“三皇五帝”的說法我們早已熟知,爲何司馬遷爲何不寫三皇,而從五帝寫起?對此表示遺憾的大有人在,唐代司馬貞就作了個《三皇本紀》來補闕《史記》。
司馬遷不記“三皇”,糾其原因,一個字,亂。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記》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記》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先秦古籍《世本》;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呂氏春秋》《風俗通義·皇霸篇》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神農、西皇(赤帝)祝融;出自《白虎通》
伏羲、神農、(赤帝)共工;出自《通鑑外記》

三皇五帝其實是個容器,是個尊號,就像道教裏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樣,有了這108個坑,然後小說家把梁山好漢108將給埋進去
三皇五帝是中國古人對上古時代偉大部族首領的一套尊稱系統。上古時代緩慢悠長,當過首領且有過傑出貢獻的人其實挺多,比如盤古、女媧、有巢、燧人、伏羲、神農等等,對於“三皇五帝”這個容器,有人覺得女媧、有巢氏貢獻大,配得上這個稱號,於是把它給了他們。有人覺得另一批人可配此號,於是說三皇五帝是他們。彼時先民對宣傳口不夠重視,缺乏權威出來規定,導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都有道理。
擱現代,三皇五帝就像“三八紅旗手”這類稱號,你不能指望“三八紅旗手”只有一個人。而只能說這些年裏的“三八紅旗手”裏,你最服氣誰,你認爲誰最突出。

首先三皇五帝是帝系,入選之人必須是大家都認可的正統首領類人物,比如伏羲、神農——這兩個人幾乎在每種關於“三皇”的說法裏都存在也證實了這點。而共工、祝融這些就只是諸侯了,按司馬遷的劃分,應該是世家,而不是本紀。
其次,既是帝系,就講究一個傳承,這和現代我們公平公開選出來的“三八紅旗手”還是略有不同。一定要拿“三八紅旗手”來類比的話,那就是這些個“三八”當中,挑出一些有脈絡聯繫的人,比如誰是誰的入門恩師,或者哪位三八又影響了另一位三八的誕生。
鑑於遠古時代還沒有天經地議的“家天下”傳統,大家以強力爲尊,這個脈絡傳承就落在了貢獻的傳承上。考察上古的傑出貢獻者,像女媧這類存在入選並不合適。因爲如果把她當成和盤古一樣的創世神,無疑她的貢獻是大過天的,但如此大神跟一羣凡人混三皇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把它當作人來看,她的貢獻似乎又只是和哥哥伏羲近親結婚這個主要貢獻。而像倉頡這樣的人才,造字的貢獻是夠了的,但他是“人臣”,不是“人皇”,也是沒辦法進入“三皇五帝”序列的。

最後因爲位置有限,有一些既是人皇,又有突出貢獻的人,就要比一比貢獻的大小了。比如有巢氏教人構木爲巢,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構木爲巢使人族有了窩很了不起,但如果建築水平不夠,住樹上未必穩固安全,而住洞裏有時候反而不會四面漏風。而燧人氏教人生火,人類的生活質量一下就提升了幾個級別,還是燧人功德大些。所以如果燧人和有巢對比,燧人來當選三皇比較好。至於伏羲氏始畫八卦,作結繩而爲網罟,以佃以漁;神農斫木爲耜,揉木爲耒,日中爲市,在遠古社會都是極其漂亮的“履歷”,足夠當選三皇--有人想搞萬世一系--
前面說到,上古強者爲尊,難有世系,可有人就是不死心,非要搞萬世一系那套,比如說燧人和華胥是伏羲和女媧的父母,而有巢又是燧人之父,這是頗爲荒誕的。
有巢和燧人明顯是根據貢獻來命名的氏族名稱,屬於德名”,不可能有這種單人的父子傳承關係。而且作爲部族,兩個團體隔了萬水千山,且不論遠古遷徙困難,就算遷徙成功,一族之精力殆盡,構木爲巢的偉大創造之後還要繼續另一個更偉大的鑽木取火的創造,在遠古的情況下這種連續創造顯然不太現實?而且有巢氏這個團體已經住上“木屋”了,火這種東西避之不及,再去研究生火之術,怕不是要燒掉屋子。邏輯上講,穴居的部族纔有可能往“取火”的文明方向發育

題外話,別看“伏羲”這個名兒有點不明覺厲,但是伏羲原名庖犧(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三皇本紀》),有巢、燧人、庖犧,這三巨頭本質上分別代表竈房、生火、美食——能被中國人銘記在功勞簿上的到底還是喫那點事兒

三皇的亂,中國神話的歷史化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沒有像希望希臘、印度神話那樣的較完整體系,就是因爲中國有歷史化神話的傳統。“黃帝四面”,是說黃帝這小丫頭片子大老爺們有四副面孔,孔子卻要說是派了4個人去管理四方。而射日的大羿是唐堯時候的人,明明不是夏朝篡位的有窮氏后羿,卻要混淆,把射日的大羿搞臭成一個大壞蛋。

三皇本就是神話傳說裏的人物,但由於歷史化的需要,需要強行把這些本就沒影的神祇拉下臺來,還要編制傳承順序,那可不就變得千人千面,你說你的山,我說我的水鄉。想要講述歷史上的三皇五帝,就等於發起一場滅神運動。司馬遷不忍心,只“降黜”了五帝,留了三皇高高在上。
所以如果不講歷史體系的三皇五帝,而還原神話體系內的三皇五帝,那以“天皇、地皇、人皇”爲“三皇”比較合理,對應五帝就是“炎帝、黃帝、黑帝、青帝、白帝”——兩者在名稱的沒營養上差相彷彿--沒有真三皇,只有好三皇--
講了這麼多,我們以上面的標準來評審一下最初的若干種關於三皇的說法。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記》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記》
泰皇即人皇。這個說法沒什麼意義,以“三八紅旗手”做比,此種說法就是把“三八”分成一八、二八、三八,或者大三八、中三八、小三八。只是闡釋了尊號的內部次級結構,沒說正事,對於歷史來說講了約等於沒講。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先秦古籍《世本》;
此說法是爲了對應天皇、地皇、人皇這種說法。伏羲、神農的事太過久遠,爲天皇、地皇無所謂,黃帝爲人皇是確定的,所以就把本來五帝第一位的黃帝提到了三皇段。但這樣一家人就不夠齊齊整整了,五帝少了一位,於是增補了一個少昊進五帝。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和《呂氏春秋》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風俗通義·皇霸篇》
關於這個說法,前文已經說過,把女媧看作神,三皇的地位不夠看;把女媧看作人,她的貢獻又和伏羲是一起的,三皇位置本就稀缺,佔一個位置就好了。這種說法對於構建自洽的體系不太友好。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這種說法是比較合理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神農是最後一皇,可以承接司馬遷在《五帝本紀》裏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的說法。這樣三皇五帝就能接上了。
伏羲、神農、西皇(赤帝)祝融;出自《白虎通》
伏羲、神農、(赤帝)共工;出自《通鑑外記》
這兩個說法沒什麼依據,祝融和共工是黃帝時期的人物,沒道理這倆貨跳過黃帝而成皇。--三皇愛誰誰--
所以作爲歷史化、人格化的三皇定爲:燧人、伏羲、神農用戶體驗比較友好,既有傳承,又不會亂。
《五帝本紀》太史公贊處,司馬遷說明了自己寫五帝“敘其德略其事”的原因:“百家言黃帝,其言不雅馴”。因爲諸子百家描述三皇五帝,都神神怪怪的。黃帝都不“雅馴”了,再往上溯的三皇更是荒遐繆悠。比如在百家之言中,神農是人身牛首,就一牛頭人,你讓太史公怎麼寫?怎麼寫
《史記》記述的是中華典史,而三皇是口傳歷史,材料嚴重不足寫成一篇傳紀,瞎編又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於是司馬遷爲保嚴謹乾脆舍了三皇,三皇你們愛誰誰,於是炎黃子孫的歷史就從五帝開始了。

參考資料
呂思勉--中國通史
司馬貞--三皇本紀
百度百科“三皇”詞條
司馬遷--史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