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港股允許以大中華爲業務重心的公司,保留 VIE 架構進行二次上市,相對於私有化退市的方式成本更低,因此更受迴歸中概股的青睞。近期,百度、攜程等多家中概股準備赴港上市的傳言不斷,而網易、京東將在 6 月份登陸港股的消息已經敲定,中概股或許將在不遠的未來掀起一波迴歸潮。

原標題:中概股回國大潮,哪些科技公司可能迴歸?

受瑞幸咖啡事件和中美關係緊張影響,中概股在美髮展前景更加充滿不確定性。近期,百度、攜程等多家中概股準備赴港上市的傳言不斷,而網易、京東將在 6 月份登陸港股的消息已經敲定,中概股或許將在不遠的未來掀起一波迴歸潮。

中概股將如何迴歸?

中概股上一波迴歸潮是在 2014 年~2016 年間,例如分衆傳媒、360 私有化後登陸 A 股都是當年的大事件。從 2011 年在紐交所上市,到 2015 年以相當於發行價五倍的價格私有化退市,再到 2017 年借殼江南嘉捷迴歸 A 股上市,360 公司是中概股迴歸的典型案例。促使 360 迴歸 A 股的導火索是 2014 年發生的 “棱鏡門” 事件,在那之後,各國政府都更加重視網絡安全,360 作爲一家 “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安全公司” 身份變得尷尬。今年 5 月,美國商務部將 360 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360 迴歸 A 股更顯得是一個有先見之明的決定。

隨着貿易摩擦的風險因素加大,中概股在美股面臨的挑戰也在加大。5 月 19 日,納斯達克關於修訂上市規則的提議已經提交了 SEC,修訂規則主要是對部分國家公司的上市標準收緊。同時,納斯達克對公司的審計質量、審計機構資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來說,中概股從境外迴歸一般要經過私有化、拆 VIE 架構和國內上市、掛牌新三板或借殼上市三個流程,迴歸路徑總體分爲獨立上市和借殼上市,迴歸市場目有 A 股、港股和新三板可供選擇。與私有化迴歸 A 股相比,赴港二次上市的速度要快一些。以 360 爲例,從私有化成功至 A 股掛牌,經歷了一年 7 個月,如果算上籌備私有化的時間則更漫長。

目前,港股允許以大中華爲業務重心的公司,保留 VIE 架構進行二次上市,相對於私有化退市的方式成本更低,因此更受迴歸中概股的青睞。具體規定上,港交所破除了對 “同股不同權” 的嚴格限制,也明確了二次上市的相關規定:要求創新類產業公司至少兩年保持良好合規記錄;市值不少於 400 億港幣,或市值大於 100 億港元且最近一個財年盈利不少於 10 億港幣;發行人需證明其主要上市地,在法律、規則等方面擁有與香港相當的主要股東保障水平。

規則的不斷完善爲中概股迴歸打好了地基。2019 年,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更是一次成功的示範:其發行 5 億新股,每股 176 港元,募資資金 880 億港元,上市首日便大漲 6.25%。

科技巨頭的迴歸進展如何?

在美股市場活躍着的衆多科技巨頭,近期紛紛傳出迴歸國內市場的消息。除了已經確定下來的網易、京東,其他科技巨頭的迴歸進程到哪一步了呢?

蔚來近日公佈了 2020 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上,李斌透露了一個重大信號:蔚來中國具備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可能性。李斌的原話是這樣說的,“蔚來中國幫我們打通了人民幣募資通道。我們非常高興引進了幾家戰略投資者。從蔚來中國的角度來講,我們當然是具備了在中國資本市場 IPO 的可能性,後續會根據資本市場,包括中國資本市場的情況做綜合的決策。”

美國資本市場對蔚來並不看好。當年,蔚來帶着 “中國版特斯拉” 的光環赴美 IPO,目標是融資 20 億美金,但最終蔚來被迫將 IPO 融資額對半砍掉。

6 月 2 日晚間,有業內人士告訴動點科技:“拼多多將確定回港二次上市,並表示確定中金爲其保薦人之一”;“拼多多上市團隊原計劃 6 月中旬交表,但是不排除提速”。拼多多對此回應稱:“我們從未與任何中介機構探討過這一計劃,也未與任何交易所有過任何關於二次上市話題的接觸。公司現金儲備充裕,足以持續百億補貼多年。”

5 月 21 日晚,路透發出消息稱,百度考慮從納斯達克退市,以提高估值。不過百度向經濟觀察網回應稱:相關說法系謠言。對於百度來說,迴歸國內上市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李彥宏曾對外表示,“2005 年在美國上市後,百度就立刻和證監會有過溝通,其實十幾年來,百度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回到中國上市。”

哪些科技中概股符合 “二次上市” 條件?

那麼,從符合香港二次上市的條件來看,哪些科技中概股能夠達到要求呢?

從市值統計來看,目前在科技互聯網領域大約有 18 家中概股科技公司市值摺合在 100 億港幣(約合 12 億美元)以上,其中,市值 400 億港幣以上的大概有 12 家,包括了拼多多、百度、好未來、騰訊音樂等。

從市值可以看出,科技中概股在美股市場的市值表現很多並不讓人滿意。攜程作爲中國在線旅遊行業壟斷型老大,市值只有 158 億美元,百度近年的股價也持續下跌。

相比較之下,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之後,能夠更加貼近亞洲投資者,也更加接近國內消費和用戶市場,進一步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可以說,中概股回國大潮已經勢不可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