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说,朱元璋非常注重培养诸藩王的军事才能,经常派遣诸王练习武事,洪武八年,命皇太子、秦王、晋王、楚王、靖江王出游中都以讲武事。再比如说,朱元璋注重培养诸藩王的为政能力,《明太祖实录》就曾记载,朱元璋多次围绕识人用人亲自教育诸藩王。

众所众知,朱允炆登基后立刻着手削藩,结果引发了“靖难之役”,历经四年被朱棣所败,失去了皇位。对此,很多人表示,朱允炆削藩太着急了,应该等自己站稳脚步,然后再徐徐图之。一开始小编也抱着这样的想法,然而仔细分析明初藩王的权力以后,我就改变了这种想法,开始理解朱允炆为何如何急于削藩了。

朱元璋当初不顾群臣反对,执意施行分封藩王的理由是“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而为了培养诸藩王“藩屏帝室”的能力,朱元璋赋予了各藩王很大的权利。

比如说,在军事上,朱元璋规定藩王可以设立护卫军队,具体构成为“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且根据《明史》记载,“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最关键的是这些护卫都是从各军中挑选的精兵,战斗力非常不俗。这就好比一颗颗岩钉插在明朝这个大山峰的身上,一颗两颗可能没事,但是十几二十个就不能忽略了。

比如说,在领兵打仗上,一旦发生战事,藩王往往会作为军事统帅参与战争。比如说,洪武十八年,思州诸洞蛮作乱,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为征虏将军讨之,而秦晋周三王也是军事统帅。如果封地在内地好说, 如果封地在边境,藩王手下常年都会节制不少兵力,一旦生有异心就是大患,比如说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都是如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除了京师之外,明朝的精锐力量都在这些人手中掌握。

再比如说,在行政管理上,藩王也拥有节制布政司的权力。朱元璋对藩王的职责定位是:“待臣下则以谦和,抚民人则以仁恕,劝耕耨以省馈饷,御外侮以藩帝室,如此则能尽其职矣。”此举,俨然是把分封到各地的藩王看作为自己的代表。这就导致很多地方官员在藩王面前表现的唯唯诺诺,他们黑怕朝廷这个“县官”,更怕这藩王这个“现管”。

如果这些为了藩王作乱提供了权力基础,那么朱元璋以下的行为则为藩王作乱提供了能力基础。比如说,朱元璋非常注重培养诸藩王的军事才能,经常派遣诸王练习武事,洪武八年,命皇太子、秦王、晋王、楚王、靖江王出游中都以讲武事;洪武二十四年,命汉、卫、谷、庆、宁、岷六王往临清训练军士。这虽然锤炼了诸藩王“藩屏帝室”的能力,但也提高他们起兵造反的能力。再比如说,朱元璋注重培养诸藩王的为政能力,《明太祖实录》就曾记载,朱元璋多次围绕识人用人亲自教育诸藩王。

所以,等到朱允炆登基之时面临的局面是,全国各地尤其是边境,分布着一帮既有权力又有能力还是自己长辈的藩王,这些藩王暂时替自己镇守着各地,但随时都有取自己代之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朱允炆这个皇位能不能坐安稳,完全看自己的叔叔们是否愿意真心臣服自己,作为一国之君,他不可能睡得踏实,所以削藩势在必行,不得不行。其实不止是他,清朝的康熙皇帝同样在根基未稳定之时,便选择削藩,道理也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