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說,朱元璋非常注重培養諸藩王的軍事才能,經常派遣諸王練習武事,洪武八年,命皇太子、秦王、晉王、楚王、靖江王出遊中都以講武事。再比如說,朱元璋注重培養諸藩王的爲政能力,《明太祖實錄》就曾記載,朱元璋多次圍繞識人用人親自教育諸藩王。

衆所衆知,朱允炆登基後立刻着手削藩,結果引發了“靖難之役”,歷經四年被朱棣所敗,失去了皇位。對此,很多人表示,朱允炆削藩太着急了,應該等自己站穩腳步,然後再徐徐圖之。一開始小編也抱着這樣的想法,然而仔細分析明初藩王的權力以後,我就改變了這種想法,開始理解朱允炆爲何如何急於削藩了。

朱元璋當初不顧羣臣反對,執意施行分封藩王的理由是“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而爲了培養諸藩王“藩屏帝室”的能力,朱元璋賦予了各藩王很大的權利。

比如說,在軍事上,朱元璋規定藩王可以設立護衛軍隊,具體構成爲“每王府設三護衛,衛設左、右、前、後、中五所,所千戶二人、百戶十人,又設圍子手二所,每所千戶一人”,且根據《明史》記載,“護衛甲士少則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最關鍵的是這些護衛都是從各軍中挑選的精兵,戰鬥力非常不俗。這就好比一顆顆巖釘插在明朝這個大山峯的身上,一顆兩顆可能沒事,但是十幾二十個就不能忽略了。

比如說,在領兵打仗上,一旦發生戰事,藩王往往會作爲軍事統帥參與戰爭。比如說,洪武十八年,思州諸洞蠻作亂,朱元璋命信國公湯和爲徵虜將軍討之,而秦晉週三王也是軍事統帥。如果封地在內地好說, 如果封地在邊境,藩王手下常年都會節制不少兵力,一旦生有異心就是大患,比如說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都是如此。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除了京師之外,明朝的精銳力量都在這些人手中掌握。

再比如說,在行政管理上,藩王也擁有節制布政司的權力。朱元璋對藩王的職責定位是:“待臣下則以謙和,撫民人則以仁恕,勸耕耨以省饋餉,御外侮以藩帝室,如此則能盡其職矣。”此舉,儼然是把分封到各地的藩王看作爲自己的代表。這就導致很多地方官員在藩王面前表現的唯唯諾諾,他們黑怕朝廷這個“縣官”,更怕這藩王這個“現管”。

如果這些爲了藩王作亂提供了權力基礎,那麼朱元璋以下的行爲則爲藩王作亂提供了能力基礎。比如說,朱元璋非常注重培養諸藩王的軍事才能,經常派遣諸王練習武事,洪武八年,命皇太子、秦王、晉王、楚王、靖江王出遊中都以講武事;洪武二十四年,命漢、衛、谷、慶、寧、岷六王往臨清訓練軍士。這雖然錘鍊了諸藩王“藩屏帝室”的能力,但也提高他們起兵造反的能力。再比如說,朱元璋注重培養諸藩王的爲政能力,《明太祖實錄》就曾記載,朱元璋多次圍繞識人用人親自教育諸藩王。

所以,等到朱允炆登基之時面臨的局面是,全國各地尤其是邊境,分佈着一幫既有權力又有能力還是自己長輩的藩王,這些藩王暫時替自己鎮守着各地,但隨時都有取自己代之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下,朱允炆這個皇位能不能坐安穩,完全看自己的叔叔們是否願意真心臣服自己,作爲一國之君,他不可能睡得踏實,所以削藩勢在必行,不得不行。其實不止是他,清朝的康熙皇帝同樣在根基未穩定之時,便選擇削藩,道理也是一樣的——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