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之旅前,爲“火星院士”送行

  今年7月至8月,我國將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萬衆矚目的“天問一號”將承載着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駛向宇宙星辰。

  當人們遙望星空、翹首以盼之時,一顆“明星”卻意外隕落。5月20日,中科院院士、“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因病逝世,享年62歲。

  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筆者曾與萬衛星院士有過一面之緣。在他所在湖北代表團開放日結束後,筆者“攔下”萬院士,請他講講中國火星探測計劃。

  “中國火星探測不比時間早晚,比的是探索發現和科研突破。”近半個小時的採訪中,萬院士娓娓道來,從科研角度講述了中國火星探測的創新和突破。談到不好懂的內容,他特意回到駐地房間,拿來電腦對照講解。採訪結束後,他又發來文章和資料,幫助筆者更全面準確地理解採訪中涉及的專業內容。

  印象同樣深刻的是萬院士對於科普的看法。去年那時,電影《流浪地球》正火,談及此話題時,萬衛星說,科普工作者要弄清楚科普與科幻的差別,弘揚科學精神,比傳播科學知識更重要。

  正是這次短暫的交流,讓我深切感受到了萬院士身上的科學精神和大家風範。本以爲在今年兩會期間、在火星探測進入倒計時的階段再次向他討教,不想卻聽到了斯人已逝的噩耗。

  諸多悼念文章回顧萬衛星的科學人生,方知“首席科學家”的重量與重任。

  作爲中國空間科學和行星物理領域的大家,萬衛星從2008年起佈局火星電離層研究,與一批科學家一道,在短時間內實現了中國行星物理學從無到有的跨越;2017年,作爲中國首個官方行星物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萬衛星主持描繪了一幅放眼數十年的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在深空探索領域,他打通了科學界和工程界的協作壁壘,組織起首個全國性的頂尖行星科學家團隊……與此同時,萬衛星還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學術骨幹。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的“80後”研究員,有1/3出自他的團隊。

  “中國深空探測起步晚,留給我們的時間很短,要走的路又很遠。但我們有信心,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行星科學強國之路。”如今,“天問一號”蓄勢待發,中國深空探測即將邁出重要一步,掛帥的功臣卻已不在。或許,他將如同自己的名字一樣,化作一顆衛星,見證和守護即將到來的“天問”之旅。

  劉 嶢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