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作文

因爲漫畫多取材於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漫畫類材料的立意作文,便成爲一種新穎別緻的高考作文題型。

1983年全國卷漫畫作文《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

1996年全國卷漫畫作文《給六指做整形手術》

2007年全國卷漫畫作文《摔了一跤》

2008年江西卷漫畫作文《助鼠爲患》

2010年語文全國卷漫畫作文《啥年月了,有魚喫還捉老鼠!》

2016年語文全國卷漫畫作文《掌印與吻痕》

2019年語文全國卷漫畫作文小林漫畫

1.
               

2.仔細觀察下面《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完下面試題。

1996年高考《截錯了》

3.

2008年江西卷《助鼠爲患》

4. (2019年全國III卷)閱讀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據“小林漫畫”作品改編)

  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以漫畫作話題的寫作訓練,要注意以下四個步驟:

(1)讀懂畫意畫旨。拿到題後,首先就要仔細的讀圖,細心審閱,包括標題文字。

(2)抓住形象特徵。抓住特徵,把握本質,就能找到寫作材料,順利地謀篇佈局。

(3)聯繫生活實際,揣摩漫畫的畫中之話,話外之音。展開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不但可以獲得大量寫作材料,而且可以加深對畫旨的理解。

(4)最後根據題目要求,議論畫面,綜合構思成文。寫作者必須確定適合自己閱歷和寫作能力的內容和文體,要揚長避短,一般適合寫成觀點鮮明的議論文,做到內容集中,注重辯證分析。

漫畫作文如何審圖

1、看標題

2、看畫中字

3、看誇張處

漫畫作文如何立意

想寓意:

1、由物及人

2、聯繫現實

練習1:2007年 《摔了一跤》(全國卷Ⅰ)

要求:

閱讀下面的圖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立意分析:

圖畫材料作文,首先要解決的是讀懂圖畫的寓意。面對上面這幅漫畫,畫面中的所有信息都應認真審視(包括題目“摔了一跤”,包括“出事了吧”的發問和這一問都是對倒地的孩子發出的,包括地上西瓜皮的含意等)。需要注意的是,漫畫展示的都是定格了的瞬間的情景;優秀的漫畫作品,總是具有豐富的包孕性的。看到題目中的漫畫,我們自然會產生聯想:在孩子摔跤之前,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什麼態度呢?根據“出事了吧”一語,可推斷三者都反對孩子“獨立行走”,都對孩子灌輸過“容易出事”的思想;只有如此,纔會有“出事了吧”這一問。由此可見,漫畫旨意並不是什麼“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家庭、學校、社會不能互相推卸責任,不能冷嘲熱諷”之類;而在於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要積極培養青少年獨立自主的意識與能力,讓他們大膽地迎接人生風雨的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本題關注年輕一代的成長環境,貼近社會現實,貼近考生生活實際。因爲可“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考生可說的話題非常廣泛,可選的角度也很多樣。可擇要列舉:
  一、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角度看:人生旅程中遇到坎兒“摔了一跤”是常有的事,作爲家長、學校、社會沒有必要放不下心、放不開手,而應鼓勵孩子跨過這道坎、堅強地站起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將“家庭”“學校”“社會”不分主次地一一寫來,容易導致筆墨分散;如果只從一個方面切入,可能更利於寫具體、說透徹。
  二、從孩子的角度看:(1)在成長過程中“摔跤”是很正常的,不必手足無措,不必苦苦等待誰來攙扶,而應主動地站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鍛鍊頑強的意志品質,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才能增強未來克服更大困難的勇氣。(2)“摔跤”後不能怨天怨地,責怪“西瓜皮”害人或“道路”不平,而應多找自身原因;從“摔跤”中汲取教訓,才能在人生之路上一路走好,順利抵達目的地。
  三、從雙方的角度看:孩子易“摔跤”,這裏面有很多原因——家庭的溺愛、學校的封閉式教育、社會的過度呵護,剝奪了孩子經受鍛鍊的機會;而有些年輕人,則存在嚴重的依賴心理。

練習2:2010年 《有魚喫還捉老鼠?》(全國卷Ⅰ)

要求:

閱讀下面的圖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2010年高考語文作文選取了莘縣實驗高中美術老師王懷申(筆名王鐸)於1月22日在《廈門商報》上發表的一幅漫畫作品《啥年月了,有魚喫還捉老鼠!》。魚代表什麼,鼠又代表什麼,這些都值得考生去思考。

立意指導:本題是圖畫材料作文,一貓喫完了魚,雙手撫肚;四貓未喫魚,去捉老鼠;三貓對二貓說:“都什麼年代了,有魚喫還捉老鼠!” 

對於材料要從象徵含義來立意,通過四隻貓面對可以直接食用的魚和本該捕捉的鼠的不同態度,折射出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問題,啓示我們正確理解: 

  享受(享受成果,享受安逸,側重精神上的享受,享受優越的生活,側重物質上的享受)與職責、本性(不限制對“本”的理解)、追求、奮鬥的關係,這是核心角度。 

  材料含義豐富,立意角度很多。重要角度還有: 

  反對坐享其成、強調自我奮鬥,不滿足已有、積極進取,享受生活不忘追求,保持自我的本性,堅守自己的職責,居安思危,辯證的對待現實與傳統的關係等等。 

  以上立意均視爲符和題意。

立意一:居安思危。

立意二:享受權利、賜予與履行義務、職責。

立意三:正確認識傳統價值觀念。

練習3:2016年高考語文 漫畫作文《獎懲之後》)

要求:

閱讀下面的圖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指導:

一、教育方式的思考:  

1、人(孩子)是鼓勵出來的。橫看:第一個孩子被“親”後考了100分,第二個孩子被“打”後考了55分;豎看:第一個孩子被“打”後由100分降到98分,第二個孩子被“親”後由55分提升到61。無論縱比還是橫比,都告訴我們:鼓勵教育往往起正面促進作用,而棍棒教育效果適得其反。這是大部分考生能夠發現的立意。  

2、鼓勵教育不是萬能的。可以這樣看:第一個孩子考了100分後,被“親”了一口,第二次只能考98分了。說明鼓勵並不一定帶來成績的進步,鼓勵教育要講究時機、方式等。  

3、棍棒教育有時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這樣看:第二個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後,被“打”了一巴掌,第二次提高到了61分。這告訴我們:棍棒教育雖然粗魯了些,但其效果還是明顯的。現實中,“狼爸”“虎媽”雖然兇了些,但其孩子的成績還是斐然的,古人也講“棍棒底下出孝子”,道理是一樣的。  

4、教育方式要因人而異。這個觀點是在前三個觀點基礎上得出來的,有的孩子適合鼓勵,有的孩子需要棍棒,只有因人而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5、教育手段不能簡單化、粗暴化。孩子的成績有波動很正常,既不能一看到成績差就靠打的方式解決,也不能稍微看到些進步或取得100分就表揚。除了打、誇的方式,還有很多教育手段。  

6、教育不能以成績論英雄。漫畫中,我們看到家長只是以成績的好壞而施以簡單的教育方式,眼裏只有成績,只有分數,這是不可取的。

二、有關教育對象的思考:  

教育要承認個體差異。左邊的孩子不管是被打還是被親,都是高分;右邊的孩子,總是低分。說明孩子之間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是習慣差異,有的是興趣差異,還有的是智力差異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學習內容、評價標準、教育方式都應該區別對待,甚至可以提出對現行教育現狀的思考。

優秀作文展示

勿以點點沉浮論英雄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今人之於古人,更爲注重孩子的教育。然而,不少父母把重視化爲對於點點成績的糾結,平日裏的“天子驕子”因點點失誤而被“由愛轉恨”者有之,一直的“差生”因點點進步而頓被“捧在手心”者亦有之。父母的態度因一點點分數改變而“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是對待成績過於主觀、生硬的行爲。

  分數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的掌握、思維方式、老師出題的難度,甚至於個人的運氣皆可改變成績的高低。僅以“這次比上次高了幾分”來界定孩子是否認真學習是不客觀的、表面的。高分學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來的勤奮與不綴,低分學生的父母不能認識到孩子的能力與水平。單次成績的沉浮即界定英雄、評定父母心中的“寶”,難以認識到孩子的水平,終會致使孩子深陷那紅色的分數中,不清醒且不理智。

  《禮記》有言“父之愛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愛本是無條件,而現今因分數一點點退步或增加均可改變父母的愛,則此愛易流於表面而不觸其心。孩子退步了兩分即捱了巴掌,或許便是錯罰了試題變難仍是班級第一的他。孩子學習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進,這一路上,父母的關愛與理解是如“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讓前路陽光明媚。而若父母的愛變得“有償”,須用分數進步來贏得,只會讓孩子戰戰棘棘,時刻揹負“優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擔”。

  古人云,“愛其子,則爲計之深遠。”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應侷限於那小小的分數。考試是對孩子學習的評估、卻並非是對孩子的評估。父母看待孩子分數的眼光也不應侷限於一隅,而應看到整體的、比較的,這樣才能知道成績背後那點點浮沉的真正意義。

  父母的“巴掌與吻”是可影響孩子一生的。曾幾何時武漢神童驚人跳級、學業有成,而父母慣於其優異,容不得半點失誤或退步,他終頂不住壓力而厭學,“泯然衆人矣。”

  成績那點點浮沉並不能直接界定了孩子的“好壞”、“優差”,也不能作爲孩子贏得父母的愛的籌碼。只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實力,給予及時支持,方能在無涯學海上爲他撐起一片小舟,助他學成至彼岸。

點評:

  本文是考場中一篇精彩的議論文。

  首先,作者能準確地解讀漫畫的寓意。題目“點點浮沉”四字用詞非常精妙,體現了該考生對漫畫的全面評價。全文緊緊圍繞着“點點浮沉中的成績”所存在的問題展開議論。文章思路清晰,從分析“只看分數浮沉”的錯誤觀點給孩子造成的危害,進而能高屋建瓴地提出教育的本質應在於看“浮沉分數”背後的真正意義,體現了考生極強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再者,文章最爲精妙之處,還在其語言文字的亦雅亦俗,暢達準確,嚴謹冷靜的分析遠遠超出了一般的考生,極富有說服力。成語的運用順手拈來,比喻的句子生動形象,“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等經典語句的引用,更能表現出該考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駕馭素材的綜合能力。

練習4:

一隻站在樹上的鳥兒,從來不害怕樹枝斷裂,因爲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翅膀。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限制性:

1.內容限制。漫畫由樹、鳥、人三部分和說明性文字構成。審題立意時,考生應綜合畫面中的樹、鳥、人並結合說明性文字進行聯想和思考,脫離畫面整體含意而只抓住畫面中某一個要素進行引申闡發的立意均爲跑題立意。例如:只抓住漫畫中的樹,寫成“只有當自己足夠強大時,纔不怕來自外界的傷害”;只抓住人與鳥的對比,寫成“認清自己,成就人生”等,就是顯然忽略了說明性文字的導向;只抓住漫畫說明中的“相信”二字,將文章寫成“相信自己,永不言棄”,則顯然忽略了最重要的要素“翅膀”。這些均是偏離了材料內容和寓意的立意角度。

2.思維限制。“一隻站在樹上的鳥兒,從來不害怕樹枝斷裂,因爲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翅膀。”文字中說的是鳥,但映射的卻是人,考生的思維必須由鳥及人,談對人生的思考,要談的是人應該怎麼辦,而不是鳥。

3.漫畫往往具有寓言的性質,考生要能夠透過直觀的畫面抽象出社會人生的道理。

開放性:

1.立意角度是開放的。鳥之所以不怕樹枝斷裂,不是憑藉外物,而是依仗自己的翅膀。“鳥的翅膀”可以喻指人的實力、能力、素養等,立意時,可以從多角度來思考:一是個人層面,如增強個人實力、提升自身素養等;二是從集體層面,如某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等;三是從國家層面,如發展科技、重視創新才能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核心競爭力等。這些都爲考生構思寫作提供了一定的開放性。

2.構思和選材是開放的。基於漫畫內容和寓意,考生可進行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寫作時可以根據寫作需要自由選材,援引事例,只要能圍繞觀點進行論證即可;行文中可以自由安排文章結構,自由構思論證思路和選擇論證方法。

3.文體是自由的。除詩歌外,考生可以寫議論文,也可以寫記敘文。

解題:

1.本題爲漫畫作文,綜合考查考生的讀圖能力、聯想想象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考生在審題立意時,要抓住畫面要素、細節、誇張處和漫畫中的說明性文字等,理清漫畫各要素間的關係。

2.解析漫畫內容要抓好漫畫的深層義,即寓意,只有抓住深層義來立意,才能直達哲學層面,才能顯示出考生思想的深刻性和思維的思辨性。畫面中的鳥與人形成對比:鳥不害怕樹枝斷裂,是因爲它有翅膀,無需依賴外物;而人卻懼怕樹枝斷裂,是因爲他依賴着樹枝。通過對比可得出漫畫的深層義:外物是靠不住的,重要的是強大自身,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

切題立意:

1.能力爲雙翼,枝斷又何懼?

2.增強實力,才能無懼險境。

3.強大自己,擺脫依賴。

4.豐己羽翼,恃才無恐。

5.憑己之能,行穩致遠。

6.以己之能,振翅枝頭。

偏題立意:

1.自知莫能忘,後路照四方。

2.認清自己,成就人生。

(1和2立意:缺乏深度思考,考生看到人因不具備鳥兒“翅膀”這一條件而恐懼,故歸結爲人沒有認清自己或沒有自知之明,很明顯,考生沒有抓住出題人的命題意圖,不能深層次地理解“翅膀”的內涵。)
    3.相信自己,永不言棄。
   (抓錯關鍵詞,考生只抓住漫畫說明性文字中的“相信”二字,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詞語“翅膀”。)
    4.只有當自己(代指“樹”)足夠強大時,纔不怕來自外界的傷害。
   (抓錯了寫作對象,本題應圍繞“人”與“鳥”來立意,而此考生卻把“樹”作爲寫作對象。)

範文展示一  

憑己之能,行穩致遠

攀在樹枝上的人膽戰心驚,唯恐樹枝斷裂而摔落;站在枝上的鳥兒卻怡然自得,毫無顧慮,這是因爲縱然枝斷,它仍可憑翅飛翔。漫畫內容發人深思:人擔憂,是因爲樹枝是其唯一的倚仗;鳥怡然,是因爲它有自己的翅膀可依憑。(闡述並分析材料。)由此觀之,倚仗外物之力非長久之計,依憑自我能力方能行穩致遠。(提出中心論點。)

一味倚仗外物,必然受制於人。因爲倚仗外物、有求於人,便不得不應下許多不平等條件以換得自己存活;一旦他人的援助、外物的支撐被切斷,自己便會一下子陷入極其困窘乃至近乎滅頂的境況。這般光景,豈不是任人拿捏、受制於人?中興事件足以發人深省,一味倚仗美國芯片的中興受制於美國,徹頭徹尾地失去自主權;而建國初的新中國亦曾舉國面臨此般屈辱之境遇,受蘇聯科技封鎖,被迫在窘迫中艱難起步。以此爲鑑,一味倚仗外物絕非長久之計,只會落得處處受制於人的光景。(分論點一,從反面論述一味倚仗外物的危害。)

依憑自我能力,方可行穩致遠。“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傍身。”自己有能力,哪怕一貧如洗,也可白手起家,爲自己打拼一方天下。自己的能力,是無人可以抽掉的底牌,是一個人永遠的支撐。小到個人,大到國家民族,如若自己有了能力,那無異於自己建構出說話的底氣。唯如此,個人與國家才能獲得行穩致遠的最初動力;也唯如此,人的生命、國家民族的存續纔有了價值與尊嚴。無論是周立平火藥“微雕”、潘際鑾焊接創新,還是中國航天科技、量子技術領跑世界,都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依憑自己的能力,方能行穩致遠。(分論點二,從正面論述憑藉自己能力的意義。)

然而我們說“不一味倚仗外物而要依憑自我”,並不代表完全不可以藉助外力。“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恰當地藉助外力反而有利。中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離不開向國外汲取的經驗;中國科技的彎道超車更不是閉門造車的結果。我們所避忌的,應是將所有的希望寄託於外在,全然依賴外物。(讓步說理,使論證說理更嚴謹。)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如今中國的發展之擔已移交我輩青年肩上,我們應如漫畫中的鳥兒一般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此,方能使國家擁有核心競爭力,擁有國際話語權,不受制於人,如此方可行穩致遠。(聯繫現實,論述觀點。)

倚仗外物非長久之計,依憑自我方行穩致遠。願華夏青年皆發展自我之能,圓中華龍騰之夢!(回扣觀點,發出呼籲。)

點評:這篇文章結構非常清晰,本論部分由一個正反對比論證加一個補充說明構成,論證有力,分析透徹,說理嚴謹,具有較強的思辨性,足見作者良好的思維品質。論據豐富,內容充實,語言氣勢磅礴,有很強的論證力量。首尾呼應,結構完整,中心突出,是一篇集邏輯性與語文味爲一體的佳作。

範文展示二  

憑己之力,展翅枝頭

(緊扣材料,觀點鮮明。)

脆弱的樹枝岌岌可危,人將全部力量寄託在樹枝上,惶惶不安。反觀鳥兒,因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故而輕鬆自在,傲立枝頭。(敘述材料,概括漫畫內容。)人生亦是如此,我們或許會佇立在各式各樣的枝頭上,正如風箏飛得再高也會落下來,因爲它依靠的是風的力量。而我們唯有充盈自己的羽毛,鍛造自己的翅膀,方能臨深淵而不懼,傲然挺立於枝頭。(提出觀點,開門見山。)

假輿馬者,能致千里;假舟楫者,能絕江河。誠然,適當地藉助外物的力量,有助於更快地抵達目的地。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才能駕馭好外物。(運用讓步說理法,使說理縝密,更具說服力。)

憑藉自己的力量,方可披荊斬棘,不懼風霜。

面臨深淵時,獨創新路的是好漢;茫茫荒漠中,不懼風沙的是英雄。當我們陷入沼澤地時,如果自己不主動設法脫險,完全等待外力救援只會越陷越深。正如陸游所說:“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一朝眉羽成,鑽破亦在我。”靠自己不僅是一種決心,更是一種魄力。若當年六國在面對虎狼一樣的秦國時,能強大自己,“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那麼“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倘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面臨險境時靠自己,方可乘風破浪,勢不可當。(論述靠自己的力量對脫離險境的意義。)

憑藉自己的力量,方可展翅枝頭,翱翔雲霄。

憑外力收穫的成功是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唯有靠自己,才能腳踏實地、行穩致遠。陶行知先生有言道:“滴自己的汗,喫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法國作家小仲馬開始寫作時,經常碰壁。父親大仲馬便勸兒子寄稿時附上“我是大仲馬的兒子”,但“只想擁有真實高度”的小仲馬沒有采納,而是繼續創作,繼續投稿,最終他的《茶花女》問鼎文界。對他來說,坐在父親的肩膀上摘下的蘋果,絕沒有自己爬上樹摘下的蘋果更有味道。憑自己的實力,才能達到真實的高度。(論述靠自己的力量對收穫成功的意義。)

如果說危險是即將斷裂的樹枝,那麼自己的實力就是鳥的翅膀,新時代的中國,因這厚土的滋潤、這燈塔的指引,才能在知識、技術上獨立,才能於自強中謀發展,於拼搏中締造夢想。如今中國已經憑藉自己的力量勇立潮頭,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亦要不斷提升自我,憑藉自己的力量,與國同行,不負韶華。(聯繫現實,重申靠自己的力量的作用,號召我輩要靠自己的力量,與國同行,不負韶華。)

空只允許依靠自己翅膀搏擊長空的雄鷹永恆地飛翔,所有靠風吹起的飛翔只能是短暫的。願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雙屬於自己的翅膀,展翅在人生的枝頭。(再扣材料和觀點,簡潔有力。)

點評

本文思路清晰,簡潔明瞭,論證有力。文章開頭將“人”與“鳥”進行對比,分析原因,提出觀點。接着,從兩個角度論述靠自己力量的重要意義,然後,聯繫現實,使文章有“我”,體現了作者的家國情懷。最後,重申觀點,簡潔有力。語言簡潔,富有文采;材料豐富,有力地論證了觀點,彰顯了考生濃厚的文化底蘊。

文章轉自:

本文系轉載,原作者:告知幫您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