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现蛋白尿,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肾脏方面的疾病,但并不是所有尿蛋白异常增多都是“肾病”引起的。微量白蛋白比尿总蛋白更为敏感,可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这类肾脏病高危人群早期肾脏方面的检查,更有利于及早发现肾病苗头。

患者进行尿液检查,结果发现尿蛋白异常,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情况。

发现蛋白尿,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肾脏方面的疾病,但并不是所有尿蛋白异常增多都是“肾病”引起的。

那么,临床有哪些常见的情况,可以引起患者出现蛋白尿?


我们常看到的尿常规的化验单上蛋白-,表示阴性,也就是不存在尿蛋白的可能。但由于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

蛋白±表示弱阳性,再往后浓度变高就用+,++,+++这样表示,加号越多,表示蛋白浓度越高。此时可以判断出现了蛋白尿,这种情况多为肾脏器官病变导致,多为持续性蛋白尿。但为了进一步的确定蛋白的流失程度,需要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我们上面说的是有肾脏病变引起的蛋白流失,是病理性蛋白尿。


但还存在一种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高温作业等,都可能出现暂时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去除病因后即可消失。


尿液只检查尿蛋白就行了吗?不够!以下这几种指标都要看: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定量包括一整天所有排泄的蛋白量,它不易受到喝水量、尿量的影响。偶然一次超标,是不能确诊为肾病的,三次及以上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正常一般在40-80mg),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所以不要一看尿蛋白有+,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就慌了,多检查几次总是没错的,如果真的发现问题,前期积极治疗是有恢复的可能的。

尿微量白蛋白

主要用于肾病早期阶段的蛋白量评价。微量白蛋白比尿总蛋白更为敏感,可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这类肾脏病高危人群早期肾脏方面的检查,更有利于及早发现肾病苗头。

尿微白肌酐比(ACR)

肾病病友们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也要观察这个指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测尿蛋白排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肌酐是尿肌酐,不是血液中肌酐含量。

相对于24h尿蛋白定量来说,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肾友们因为活动等原因导致的测量异常,一般测晨尿较好。

尿蛋白电泳

这项检查可以区分尿蛋白来源于哪,以此来测定肾脏病变的位置及肾脏病变程度。

了解了尿蛋白的相关知识后,如何治疗蛋白尿?

蛋白尿除去药物治疗外,自我管理非常重要,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忌烟酒,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其次蛋白尿出现后的饮食一定要注意,要优质低蛋白、低盐饮食,防止加重肾脏负担;有的病人每次都是一住院就好,回家就反复,就是因为在家吃盐多,生活不规律引起的,建议每日盐的摄入量要低于6克。

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定时体检的习惯,定期做尿常规检查,有助于筛查蛋白尿,早发现早治疗,远离蛋白尿的危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