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博物館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促進文旅融合進程中,應要比肩國際一流城市,向普通民衆和旅遊者敞開大門,吸引更多人走進來,還需着眼整個社會創新傳播方法,讓各界瞭解知曉高校博物館獨特的藏品內涵,把高校博物館從過去的默默無聞,變爲市民大衆關注和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美育功能,豐富其文化育人體系,讓高校博物館在激發市民愛國主義情懷,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粹,豐富市民大衆精神生活,提升城市文化活力中,去承擔更加重要擔當和角色作爲。發揮好高校博物館的作用,激活那些藏於象牙塔中的寶藏,讓其在服務大學生教學和科研的同時,向全社會開放,在滿足高校師生教學科研基礎上,擁抱更多社會民衆,提高利用率和知曉度,不僅有助益其自身發展,也有助所在大學自身功能的發揮。

大學博物館雖然大多數“養在深閨”,卻早已成爲育人的重要陣地。近日,教育部專門印發《關於加強高校博物館管理工作的意見》,對高校博物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博物館要放眼社會,始終站在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着眼於中華文明和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充分利用好館藏資源。(文匯報6月2日)

拓展高校博物館的作用,擴大高校博物館的社會開放面,是當下應着力破解的一個問題。高校博物館在中國博物館界享有許多“第一”稱號,中央美院美術館是首座專業類美術展覽館,北京印刷學院中國印刷博物館被認爲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高校博物館藏品也出乎意料的豐富,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1400多件藏品中不乏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作品;在上海,高校博物館同樣是藏寶之地,上海海洋大學博物館裏有一條長達18.4米的抹香鯨標本,華東政法大學收藏着“華人神探”李昌鈺的偵查工具,東華大學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綜合反映中國紡織服飾歷史文化的專業博物館,交大李政道圖書館,集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科技館於一體,此外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交通大學航運博物館等高校博物館,都各具特色。如今滬上的高校博物館,已從原先單一的專業性展覽館,發展到綜合性博物館,展陳方式也從傳統的陳列樣式,發展到融多媒體技術運用、數字博物館於一體,並從閉門科學研究面向越來越多的社會公衆。高校博物館這麼多的資源,必須提高利用率,加大對社會開放的力度。

高校博物館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陶冶學生情操和修養上有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學發展的文化象徵。如果說源遠流長的高校博物館館藏,涵養校園人文價值,那麼其中收藏的主題文物,蘊含極大的育人價值,對薰陶人、感染人、塑造人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激發大學生創造熱情,開發自身創造潛力,還能對更多的社會公衆傳承中華文明,落實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藝術修養,起着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向全社會敞開高校博物館大門,在今天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中,顯得尤爲重要和迫切。

任何博物館,都是城市文化的標識,承載歷史文脈傳承作用,是傳播文史知識最集中的場所,在上海創建全國一流領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程中,發揮着極大的作用。高校博物館植根於大學的深厚土壤,是大學深厚學術和文化積澱的重要標誌,它和行業博物館一樣,都是上海非常難得的文物資源集聚場所,也是傳播文物文史資源重要的傳承基地,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

發揮好高校博物館的作用,激活那些藏於象牙塔中的寶藏,讓其在服務大學生教學和科研的同時,向全社會開放,在滿足高校師生教學科研基礎上,擁抱更多社會民衆,提高利用率和知曉度,不僅有助益其自身發展,也有助所在大學自身功能的發揮。

上海高校博物館的藏品,有許多是全國和世界獨一無二的,許多進入其中去參觀過的人,都會驚歎其藏品如此豐富和奇特。高校博物館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促進文旅融合進程中,應要比肩國際一流城市,向普通民衆和旅遊者敞開大門,吸引更多人走進來,還需着眼整個社會創新傳播方法,讓各界瞭解知曉高校博物館獨特的藏品內涵,把高校博物館從過去的默默無聞,變爲市民大衆關注和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美育功能,豐富其文化育人體系,讓高校博物館在激發市民愛國主義情懷,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粹,豐富市民大衆精神生活,提升城市文化活力中,去承擔更加重要擔當和角色作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