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最近成爲中國最熱門的話題。這兩天,隨着各地政策的出臺,一則城管打電話喊商販去擺攤的消息火遍網絡,據報道,日前,江西九江瑞昌市不少小商販接到了城管隊員打來的電話,主動動員他們到指定地點擺攤經營。不少攤販主接到電話後非常驚訝,驚呼“還有這麼好的事啊,我要叫上其他人也來擺”。

這樣的畫風與以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往是喊“快收攤”“沒收”“罰款”。現在則喊“快擺攤”“沒門檻”“服務”。究其原因,是撬動飯碗的槓桿變了。

佔道經營的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就在於城管工作只管不擾行人而不管如何便民。城管靠清理道路喫飯,商販靠佔道經營喫飯,供需矛盾永遠在僵持中,監管難、處置難、取證難、效率低、效果差、矛盾多,讓城管傷透了腦筋;掙錢難、擺攤難、躲城管難,讓商販頗有怨言。在城管界有句口頭語:管,可能砸了商販的飯碗,不管,可能砸了自己的飯碗。

現在畫風一轉,佔道經營被有條件允許,保就業保民生成了政府的頭等大事,原來是商販佔道經營就砸商販的飯碗,現在是商販不佔道經營,就砸了城管的飯碗。城管保飯碗的槓桿從嚴防死守變成了上門服務。很簡單,城管的飯碗不再在自己手裏,而是在老百姓手裏。

於是,畫風疊變。從城管對商販“喊你回家喫飯”,到商販對城管“喊你給我送飯”。

在四川仁壽縣,執法人員不是攆商販,而是幫着商販找地方,讓商販由驚嚇變爲驚喜;在鄭州,不少市民開着私家車來擺攤,打開後備箱直接變攤位;在張家界景區,原來受限於世界自然遺產和景區管理的相關規定,部分區域不能隨意擺攤設點,現在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前提下,景區內也能擺攤了。這甚至讓企業也看到了商機,被稱爲“神車”的五菱榮光推出翼開啓售貨車,打開車廂即可賣貨。更令一些股民想不到的是,6月3日,地攤經濟概念股繼續強勢拉昇。

在各大城市中,廣州、上海、杭州、成都、深圳的收入反彈的小店數量最多,鄭州因爲消費券的帶動作用,反彈小店數量在北方位列第一,武漢在解封兩個月後,小店經濟也在迅速回暖,有15萬小店和路邊攤實現5月收入同比增長。

城管的管理方式變了,從便民服從於管理轉向了管理服從於便民,由此帶來的是羣衆的支持配合。如此一來,商販的飯碗保住了,城管的飯碗也不用擔心了。從砸飯碗的兩難選擇,到老百姓的飯碗決定城管的飯碗,原來佔道經營的雞飛狗跳,變爲現在溫暖的煙火氣,這片煙火氣中,政府或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服務就是最大的生產力,“店小二”要有十八般武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