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辛这个孩子,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史记》中写道“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众所周知,历史都是由成功者来书写的,既然帝辛已死,商朝已灭,西周的人们自然是不会客气的,于是乎“纣王”这个称呼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帝辛也被当成典型的反面例子载入各种典籍,人们甚至不惜把天下之恶全部归于帝辛一人,而帝辛最爱的妲己,自然也是祸国殃民的代表。

德国演说家戈培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这句话很好理解,意思是当某句谣言被太多人重复,人们就会产生疑惑,到最后把谣言当作事实,在中国,我们称其为“三人成虎”,今天笔者带给大家的故事,便与“三人成虎”有分不开的关系,这个骗局甚至已经骗了我们3000年。

公元前1105年,一个健康的男婴在商朝呱呱坠地,父亲为他取名为“辛”,他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纣王”,不过此乃后话,我们先来说说他的前半生。

话说辛这个孩子,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史记》中写道“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荀子》中写道“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这样一个集长相、智慧、力量于一身的人,自然受到万众瞩目,虽然辛只是帝乙的小儿子,却早早被立为国之继承人,由此可见他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公元前1076年,帝乙逝世,辛继位,史称“帝辛”。上位以后,帝辛对内重视农桑,发掘人才,推行一系列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对外抗击屡屡骚扰中原的东夷,并成功击退他们,保卫了中原的领土,还将版图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乃至福建沿海,国家自然是日益强盛。

其实故事发展到这里,他都还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雄主,那么为何他最后会变成遭到万人唾弃的“暴君商纣王”呢?

这就要从一个叫姬发的人说起,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周武王,即中国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他乃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他和帝辛可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当年帝辛曾将他的父亲姬昌囚禁了7年之久,后来姬昌去世,满怀愤怒的姬发率军东征,讨伐帝辛。

公元前1046年,发生了赫赫有名的牧野之战,帝辛的军队很快就被周军打败,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的帝辛逃到鹿台,跳进火里自焚而亡,姬发赶来以后,斩掉了他的头颅,并将其称为“纣王”。

姬发是这样形容帝辛的:“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而在古代,“纣”是一种侮辱性的称呼,乃残忍、暴虐的象征。

众所周知,历史都是由成功者来书写的,既然帝辛已死,商朝已灭,西周的人们自然是不会客气的,于是乎“纣王”这个称呼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帝辛也被当成典型的反面例子载入各种典籍,人们甚至不惜把天下之恶全部归于帝辛一人,而帝辛最爱的妲己,自然也是祸国殃民的代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言论一直流传下去,并且衍生出了各种“新版本”,比如宋朝人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写道:“帝辛大造宫殿,建造酒池肉林,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良……”接着又出现了“焚炙忠良”、“杀人以食虎”等等言论,当小说《封神演义》问世后,更是把他写成了“猪狗不如”的存在,但事实上,诸如酒池肉林、牝鸡司晨等言论至今都存在争议。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就曾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然而处于气头上的人,又如何会理会这样的言论呢?正如大家都很清楚,如今我们看到的《明史》,很大一部分是被清朝“修改”过的,而所谓的“真相”,也逐渐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任后人去评说。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