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揚州叛亂千鈞一髮的時刻,武則天又做了一件大事——把顧命大臣裴炎送上斷頭臺。對於以上不同的三種人,武則天分別採取了不同的方法:閒置劉仁軌,提拔新宰相,倚仗並重用裴炎。

昨天,我們讀到唐高宗死後,武則天在輔政大臣裴炎的幫助下,以皇太后的名義繼續掌控國家大權。

但是,新皇畢竟纔是國家真正的主人,守孝期一過,新皇李哲將要回那屬於他的最高權力。那麼,武則天怎麼才能做到在兒子親政後繼續保持權力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廢除新皇

就在新皇李哲守孝的這些天中,武則天是一刻也沒閒着,她充分利用時間,在這期間做了四件大事:

第一,安撫李唐宗室。武則天爲了收買人心,獲得宗室的好感,下令給李唐宗室中輩分高、威望高的高祖、太宗諸子統統加封,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立場:我堅決維護你們的利益與地位,一百年不動搖!

第二,調整宰相班子。當時的宰相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就一個人:德高望重的老臣劉仁軌;第二部分是幾位剛剛提拔上來的寒門宰相;第三部分也是一個人:顧命大臣、首席宰相裴炎。對於以上不同的三種人,武則天分別採取了不同的方法:閒置劉仁軌,提拔新宰相,倚仗並重用裴炎。隨着裴炎權力的不斷提高,原本宰相集體議政的政事堂也慢慢變成了一言堂。

第三,控制中央禁軍。一個政權要想穩定,必須有軍隊的支持。武則天要想奪權,也必須正視軍隊的重要性。所以武則天在第一時間詔令大將程務挺和張虔勖分掌左右羽林軍,奔赴洛陽,以穩定東都政局爲名,將京都護衛軍牢牢抓在了手裏。

第四,加強地方控制。武則天把心腹將領分別派到幷州、益州、荊州、揚州等戰略要地,不但加強了當地防衛,也加強了它們同東都洛陽的聯繫,一旦地方有事,武則天將第一時間收到消息。

▲ 武則天畫像

在短短的二十多天裏,武則天以閃電手法,從內到外進行了一次滴水不漏的佈局,使得大唐王朝如同孫猴子一般,再也飛不出她這尊如來佛的手掌心了。

嗣聖元年正月初一,已經憋了快一個月的李哲終於親政了。而此時,本想大張旗鼓幹一番事業的李哲,不由得傻眼了。物是人非事事休,這哪裏還是大唐的朝廷了,這簡直就是武則天工作室啊。從中央到地方,從文官到武將,每個大臣都成了武則天的同黨。

憤怒至極的李哲彷彿失去了理智,他決定立即採取行動,反抗武則天的“暴行”。既然武則天是通過廣樹黨羽來控制朝廷的,那麼李哲也照葫蘆畫瓢,他也要廣樹黨羽。

就在李哲剛剛親政那天,他馬上立太子妃韋氏爲皇后,隨即把皇后之父韋玄貞提拔爲豫州刺史,沒過幾天,他又把韋后的一個遠親提拔爲同中書門下三品,直接當了宰相。環顧四周,他所能依靠和信任的,也只有皇后一族了。

▲ 韋皇后與唐中宗李哲

由於李哲缺少政治鬥爭經驗,略顯得有些沉不住氣,所以他雷厲風行提拔韋家人的做法,引來了朝臣的不滿,其中最爲不滿的則是首輔裴炎。

裴炎現在大權在握,又有武則天在背後撐腰,對於這個乳臭未乾的新皇,他自是毫不畏懼。當李哲下令中書省草擬任命名單時,裴炎毫不客氣地提出反對,並揚言:愛怎麼着怎麼着,我堅決不遵命!

年輕人本來火氣就大,更何況是少年天子呢?李哲聽了裴炎的話,不由得拍案而起,大發雷霆:“就算我把天下交給韋玄貞有何不可!用得着你管嗎?”

恐怕連李哲自己都沒想到,就是因爲這一句氣話,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六日,文武百官們齊集在洛陽宮乾元殿上,大夥你看我、我看你,都感覺到氣氛的壓抑,彷彿要有大事發生。

正在大夥惴惴不安的時候,只聽殿外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緊接着,便有幾個人快速走了進來。這幾個人正是中書令裴炎、中書侍郎劉禕之和兩位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跟隨他們一起進殿的還有一羣殺氣騰騰的羽林軍士兵。

如此一來,不但羣臣傻了眼,就連皇帝李哲也怔住了。沒等他緩過神來,只見裴炎搶前一步,大聲道:“皇帝無道,奉太后令,廢皇帝爲廬陵王!”話音剛落,兩名羽林軍立即撲上前去,一左一右將李哲架下了寶座。

驚怒交集的李哲邊掙扎邊喊道:“我有何罪?”只聽薄薄的簾子後面傳來了威嚴而肅殺的聲音:“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

就這樣,剛做了三十六天皇帝的李哲就因爲一句氣話,被趕下了皇帝的寶座。取而代之的則是武則天的小兒子、後來的唐睿宗李旦。

李哲的被廢,標誌着武則天獨斷朝綱時代的來臨,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遠在千里之外的揚州卻爆發了一場唐前期最嚴重的內亂,而此次內亂的矛頭則直指武則天。

揚州叛亂

此時的揚州城彙集了一批失意落寞的文人政客,其中既有名門之後的英國公李敬業,也有懷才不遇的大才子駱賓王。

李敬業有號召力,駱賓王有煽動力,魏思溫有行動力。在這三種力的共同作用下,轟轟烈烈的揚州叛亂便爆發了。

爲了擴張勢力、製造輿論,從而更好地發動羣衆。李敬業讓駱賓王寫一篇戰鬥檄文,號召天下人響應。

失意落魄的駱賓王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但見他正襟危坐、沉心靜氣,繼而大筆一揮,寫出了那名傳千古的絕唱《討武曌檄》。

“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 ;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痛罵之聲淋漓盡致。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忠志之言發自肺腑。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殺伐之音字字見血!

▲ 駱賓王畫像

駱賓王的檄文傳到洛陽後,武則天非但沒有氣急敗壞,反而發自內心地感嘆:“這是宰相的過錯啊,這樣的人才,怎麼早沒發現呢!”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需要的不僅是求賢若渴的氣度,更是胸懷天下的博大胸襟。

雖然駱賓王文章寫得好極了,但是好文章並不能挽回失敗的命運。轟轟烈烈的揚州叛亂僅僅一個多月就被平定了,武則天順利度過了一生中最嚴重的一次軍事危機,但她也從這次危機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天下百姓永遠都是支持善待他們的人的。

分道揚鑣

就在揚州叛亂千鈞一髮的時刻,武則天又做了一件大事——把顧命大臣裴炎送上斷頭臺。

裴炎作爲顧命大臣,不僅德高望重,而且有着幾十年的行政經驗,絕對是武則天的左膀右臂,武則天也對裴炎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輔佐自己,在權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可她沒想到,自從開戰以後,裴炎的工作節奏反而放慢了,每天優哉遊哉,工作也沒了熱情。這讓武則天很是疑惑,於是,她決定主動來向裴炎請教。

這天在朝堂上,武則天問裴炎:“現在揚州鬧得很兇,您覺得我們要怎麼處理呢?”

裴炎一改往日恭恭敬敬的態度,漫不經心地說:“臣以爲用不着處理。”

武則天先是一驚,接着笑問:“爲什麼用不着處理,難道您有什麼良策嗎?”

裴炎笑答:“臣以爲,李敬業作亂之所以有人響應,無非是因爲皇帝年長,而太后遲遲不肯讓皇帝親政。只要太后還政於皇帝,叛軍必然不戰自潰,哪裏還用得上處理呢。”

▲ 裴炎

此言一出,武則天不由得驚怒交集,她萬萬沒想到,向來與她要好的裴炎居然在不知不覺中倒向了皇帝的陣營。當然,武則天對於“叛徒”向來是毫不客氣的,就在裴炎說完這句話後,他便鋃鐺入獄了。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就在揚州還是烽火連天的時候,裴炎被押赴都亭驛,以“謀反之罪”問斬,家財籍沒,親戚流放嶺外。

一貧如洗、清正廉潔的一朝首輔,就這樣斷送在了武則天的手裏。隨之而去的不只是相權的徹底沒落,更是李唐皇室的日薄西山。

在滅掉了首輔、鎮壓了宗室之後,武則天第一次穿上了天子專用的袞冕祭祀上天。事已至此,武家王朝已經呼之欲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