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去早市喫一根油條,去圖書館讀一本書,去理髮店剪一個髮型……這些原本尋常不過的生活畫面,在經歷過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之後,重溫起來,卻有了一種別樣的溫暖和幸福。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哈爾濱復工復產復市復學的腳步正在加快,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正在恢復勃勃生機。今起,本報推出“生活的原味”系列報道,通過描寫身邊普通人的“煙火”生活,展現我們的生活正在恢復“原來的味道”。

“油條哥”母萬峯熟練地抻油條、招呼顧客。

“熱乎的蛋堡”“嘎嘎甜的大櫻桃,好喫不貴啊”……清晨的道外北十八道街早市,一聲聲吆喝此起彼伏。“油條哥”母萬峯身處其中,熟練地抻油條、招呼顧客。望着攤前排隊等候的食客、周邊熟悉的面孔,母萬峯感慨:“這樣的日子,真好!”

母萬峯14歲就學習祖傳炸油條的手藝,幾乎每天都與和麪、抻油條、炸油條打交道,從十六道街市場出攤到轉戰北十八道街早市,“油條哥”的稱呼已伴隨他34年。小小的油條攤,不僅支撐起全家人的生計,也是很多食客心心念唸的味道,成爲北十八道街上的“名小喫”,有一羣追捧的粉絲。早市受疫情影響關閉期間,住得近的老食客在街上碰到母萬峯,即使戴着口罩也能把他認出來,第一句話都是詢問何時出攤。“老主顧盼着,我們一家人也在盼着。”母萬峯說,早市重新開市,一家四口回到按時出攤的日子,心情就倆字:“高興!”

凌晨4點多開工到7點半散市,食客絡繹不絕,甚至排起長隊……剛復工3天,油條攤就恢復了日售近千根的老“水平”,很多購買者都是老主顧。58歲的王豔是“母氏油條”的10年“鐵粉”,聽說市場復工,就趕來點上兩根油條、一碗豆漿“標配”喫起來,王豔說:“逛逛早市,喫點油條,順道買菜買水果,這樣的日子雖簡單但幸福。”

北十八道街早市成立於1978年,夏季平均每天有百位攤主出攤,蔬菜、水果、早點等一應俱全。小小的早市裏,饞人的老味兒流淌出的是生活氣息與勃勃生機。此次“歸來”,大家的叫賣聲中,還多了提醒顧客拉開間距的提示語。攤主們說,會配合市場管理人員,做好防控措施,勸導人員不聚集等,共同珍惜“戰疫"成果。

目前,包括北十八道街早市在內,道外區18個已登記的市場攤區全部恢復經營,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基礎上,生活的原味正一點點從豆漿油條中迴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