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我们要学会洞悉人为何伪善,学会辨别伪善之人,从而远离一段伤害性关系,杜绝伪善之人所带来的心理创伤。这样的人性是一种典型的“伪善”,容易导致人与人深层次的失信。

原标题:极致的伪善,人性的悲哀:做着最坏的事,却说着最善良的话!

生活中常见一种人: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与人相处温柔得体,似乎和身边所有人都维系着和睦亲近的关系。

而一旦出现竞争或纠纷,平时为人谦和、说着“贴心话”、言谈之中处处为你着想的他,却突然开始攻击你、与你反目成仇,甚至落井下石。

直到这类人露出真实面目时,才能洞悉他的心地恶毒,可对当事人来说往往为时已晚。这样的人性是一种典型的“伪善”,容易导致人与人深层次的失信。

“做着最坏的事,却说着最善良的话”则是一种极致的伪善,是人性的悲哀。

因为明目张胆的作恶虽可怕,但我们可以通过言行举止一眼识破这种人,对其检举揭发或退避三舍即可。而满口仁义道德、看上去天真善良的人,极易让我们迷惑于表象。

心理学有种效应可以解释这种认知偏差——叫做“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易受其某一高分特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如果你仅仅通过他平日的言谈和态度,就判断他是高素质、值得深交的朋友,从而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的话,那么当他在关键的时刻背后捅刀,必将给你带来强烈的心理落差,以及对人性的失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伪善是侵蚀人际关系的致命毒素之一。

与人长时间相处慢慢建立起来的信任体系,一旦崩塌,往往会令我们产生厌世情绪,或是难以再信任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造成心理创伤。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因此,我们要学会洞悉人为何伪善,学会辨别伪善之人,从而远离一段伤害性关系,杜绝伪善之人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人为何伪善?人性弱点: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为避免现实问题,以及由自身、人际或社会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每个人都会采取一些心理防御策略,来为那些不被接受的想法或行为寻找一个合理的、使之能够被接受的理由。

这种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掩盖真实的动机,使我们的行动在道德上能够被接受。

伪善者的问题在于,他们习惯性地将动机不良的想法或行为过度合理化,这就导致他们隔绝了自己的“良知”。

一个人只要骗过了自己的良心,这种“过度合理化”就会渐渐变作他们习惯性的为人处世风格。一旦丧失了生而为人所具有的基本道德感和判断力,伪善的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如何辨别伪善之人?

一种典型的“伪善人格”:认为自己只要主观上没有恶意,即使做了天大的坏事也不会有丝毫悔意,甚至觉得自己在干最好的事。

然而,所谓的“主观上没有恶意”,不过是在为自己做坏事寻找合理化的借口罢了,其本质是粉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去做害人利己之事。

说到伪善,我们容易联想到“绿茶”。这个词本来是指某种外表清纯、实则心机很重,在利益面前伤人于无形的年轻女性。

其实,“绿茶”人格并不分男女,其本质就是隐藏在人畜无害的外表之下,世故狡猾、战斗力爆表的伪善之人

当然,生活中的确也有一类单纯善良、容易轻信于人的滥好人,我们通常叫做“傻白甜”。绿茶和傻白甜二者看起来都是天真可爱,最后却让人受害。

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傻白甜只是单纯、涉世不深,或者双商都有问题,会在无恶意的情况下作恶,比如,遇到骗子就把亲朋好友的私人信息和盘托出,还以为帮了大忙,不知不觉间出卖了亲近的人;而伪善的绿茶有动机、有预谋、有能力且不择手段,从而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

区分这两类人,只需要观察其行为结果是否对自己有利即可

远离“伪善”这种人性最根本的恶

康德曾指出:“伪善标志着人性的根本恶。”

的确,在一切恶中,只有这种恶是不视其后果而单视其动机,就被判定为恶的。我们要学会识别并远离,这种人性最根本的恶。

与人相交,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远离伪善之人,我们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清一个人的本质。遇到伪善的人,不要试图去拆穿他,而是看破不说破,让他继续悲哀地虚伪着。

只要我们从内心与这类人保持距离、切莫交浅言深,就能杜绝受到他们的伤害。

作者 | 神奇小小

来源:神奇小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