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明朝皇帝朱棣,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当时将要迁都的北京,永乐皇帝的发祥地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宫殿那就是后来的紫禁城,故宫的建造,彰显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高木质结构的建造水平,其宫殿布局、考究、精妙是迄今为止无法达到的。据史料记载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向永乐皇帝描述了这么一段巨大的楠木木材运输场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根硕大楠木顺流而下,途中有巨石拦路,大木碰撞巨石发生雷鸣般的巨响,大木完好无损,而巨石破碎,就这样借助山洪的力量把大木运下山。

故宫做为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都城,其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是迄今历史上规模最大,木结构造诣最精妙,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当年明朝皇帝朱棣,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当时将要迁都的北京,永乐皇帝的发祥地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宫殿那就是后来的紫禁城,故宫的建造,彰显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高木质结构的建造水平,其宫殿布局、考究、精妙是迄今为止无法达到的。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北京建造“行宫”,他派遣各部官员以监督采运木材身份分赴盛产木材各省,抓采运事务。工部尚书宋礼负责四川,刑部右侍郎金纯、吏部右侍郎师逵负责湖广,户部左侍郎古朴负责江西,右付都御史刘观负责浙江,右佥都御史仲成负责山西,江西参议柴车负责福建。这些被任命督办木材的官员都是朝廷要员,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当时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除了上述几个地方外,云贵、交趾(今越南)也是故宫木材的重要来源之处。

当时选定砍伐的木材有楠木、杉木、桧木。材质等级按长短及围长决定,围长一尺以上为六等,二尺以上为五等,即四尺以上为头等,五尺以上为神木。只要发现符合标准的木材“悉伐而取之”,也就是说悉数砍伐走,绝不留下一根“材之美者”。这种滥砍滥伐的结果导致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濒临灭绝,而明朝皇家神木厂中存放的木材直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的时候还有七千多根。

据史料记载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向永乐皇帝描述了这么一段巨大的楠木木材运输场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根硕大楠木顺流而下,途中有巨石拦路,大木碰撞巨石发生雷鸣般的巨响,大木完好无损,而巨石破碎,就这样借助山洪的力量把大木运下山。后来永乐皇帝将第一次运输木材的大山封为神木山,更多的运输过程都是借助河流和运河运往北京,就说光备料就用了十几年。

以前的楠木柱子,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史料记载故宫大殿多次被烧,第一次永乐十八年,前三殿被焚毁,历经二十修复完成。第二次是在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第三次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工。第四次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清朝入关后逃走的李自成将紫禁城烧毁,仅剩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因为间隔较远保留下来,清朝定都后因连年战争,国库无钱,只能用东北松木代替修复,就这样也用14年才将中间几大殿修复完成。

那么为什么故宫中的木头不会腐烂?其实这些木头也不是不会腐烂,而是不易腐烂。以金丝楠木为例,其木质坚硬耐腐,自古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之说,一棵成为栋梁之材的金丝楠木至少需要生长两百年以上,正是所谓的“大器晚成”。

除了木材质地本身极佳外,故宫的地理位置较南方干燥、寒冷,蛀食木头的白蚁数量较少。而且故宫中的木头大多都涂上了大漆,这也起到了防虫、防腐的效果。此外,故宫排水性能极佳,从未发生过积水漫灌的事情,宫内墙体间也开有通气孔,这就为故宫中的木头起到了很好的防潮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