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年明朝皇帝朱棣,爲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和至高無上的皇權,在當時將要遷都的北京,永樂皇帝的發祥地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宮殿那就是後來的紫禁城,故宮的建造,彰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高木質結構的建造水平,其宮殿佈局、考究、精妙是迄今爲止無法達到的。據史料記載四川的工部尚書宋禮向永樂皇帝描述了這麼一段巨大的楠木木材運輸場景,有一天山洪暴發,一根碩大楠木順流而下,途中有巨石攔路,大木碰撞巨石發生雷鳴般的巨響,大木完好無損,而巨石破碎,就這樣藉助山洪的力量把大木運下山。

故宮做爲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都城,其建築結構、建築風格、建築規模是迄今歷史上規模最大,木結構造詣最精妙,保存最完好的宮殿。當年明朝皇帝朱棣,爲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和至高無上的皇權,在當時將要遷都的北京,永樂皇帝的發祥地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宮殿那就是後來的紫禁城,故宮的建造,彰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高木質結構的建造水平,其宮殿佈局、考究、精妙是迄今爲止無法達到的。

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北京建造“行宮”,他派遣各部官員以監督採運木材身份分赴盛產木材各省,抓採運事務。工部尚書宋禮負責四川,刑部右侍郎金純、吏部右侍郎師逵負責湖廣,戶部左侍郎古樸負責江西,右付都御史劉觀負責浙江,右僉都御史仲成負責山西,江西參議柴車負責福建。這些被任命督辦木材的官員都是朝廷要員,從這點也可以看出當時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除了上述幾個地方外,雲貴、交趾(今越南)也是故宮木材的重要來源之處。

當時選定砍伐的木材有楠木、杉木、檜木。材質等級按長短及圍長決定,圍長一尺以上爲六等,二尺以上爲五等,即四尺以上爲頭等,五尺以上爲神木。只要發現符合標準的木材“悉伐而取之”,也就是說悉數砍伐走,絕不留下一根“材之美者”。這種濫砍濫伐的結果導致極爲珍貴的金絲楠木瀕臨滅絕,而明朝皇家神木廠中存放的木材直至萬曆十五年(1587年)的時候還有七千多根。

據史料記載四川的工部尚書宋禮向永樂皇帝描述了這麼一段巨大的楠木木材運輸場景,有一天山洪暴發,一根碩大楠木順流而下,途中有巨石攔路,大木碰撞巨石發生雷鳴般的巨響,大木完好無損,而巨石破碎,就這樣藉助山洪的力量把大木運下山。後來永樂皇帝將第一次運輸木材的大山封爲神木山,更多的運輸過程都是藉助河流和運河運往北京,就說光備料就用了十幾年。

以前的楠木柱子,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看到,史料記載故宮大殿多次被燒,第一次永樂十八年,前三殿被焚燬,歷經二十修復完成。第二次是在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第三次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復建工程直至天啓七年(1627年)方完工。第四次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清朝入關後逃走的李自成將紫禁城燒燬,僅剩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因爲間隔較遠保留下來,清朝定都後因連年戰爭,國庫無錢,只能用東北松木代替修復,就這樣也用14年纔將中間幾大殿修復完成。

那麼爲什麼故宮中的木頭不會腐爛?其實這些木頭也不是不會腐爛,而是不易腐爛。以金絲楠木爲例,其木質堅硬耐腐,自古有“水不能浸,蟻不能穴”之說,一棵成爲棟樑之材的金絲楠木至少需要生長兩百年以上,正是所謂的“大器晚成”。

除了木材質地本身極佳外,故宮的地理位置較南方乾燥、寒冷,蛀食木頭的白蟻數量較少。而且故宮中的木頭大多都塗上了大漆,這也起到了防蟲、防腐的效果。此外,故宮排水性能極佳,從未發生過積水漫灌的事情,宮內牆體間也開有通氣孔,這就爲故宮中的木頭起到了很好的防潮保護作用。

相關文章